这个名医具大师风范。
北京流行乙脑,他临诊发现是暑湿偏盛,开出汤方救人无数。
连周总理都无比信服他。
每次出现传染病流行时,总理听从先生意见,因时制宜,救了大量危重病人。
这位名医七岁上私塾,十一岁祖父教他读医书,十五岁祖父带他白天临床随诊,晚上讲《千金外台方》。
俗话讲,不读千金外台,医家眼界不广,用药不神。
这个名医拿出石上坐三年的读书勇气。
结果十八岁便悬壶乡里,屡屡制造医界神奇。
正应了张锡纯所言,学医三年,乃可行医救人。
可见你真学医跟名师三年,就可成才。
至于大才小才,看你用功深浅。
这个名医常黎明即起,一直诊病到掌灯不止,还经常义诊。
他一生最推崇医乃仁术四字教诲。
学医千经万纶,如能得此四字真诀,皆可付之一炬。
这个名医因为常辅助贫弱,周济病人,这个名医就叫蒲辅周。
这个名医如同孙思邈一样,青年之时崇尚经典,白首之岁,手不释卷,不论春夏秋冬,即使名噪京城,八九十岁仍然每天坚持读书不断。
这个名医一读书就入定专注,八十高龄仍然拿放大镜看蝇头小字。
他的弟子何绍奇目睹此情景,感慨地说,这不是读书,简直是吃书。
相比之下,我们太惭愧了。
正如《医学心悟》讲,思贵专一,不容潜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这位名医甘为人下,勇于拜师,他人有一技之长,边放低姿态学习。
人问为何?
老人家说,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正如茶杯不放低,如何接到茶壶的水。
他的治疗白内障等眼病的九子地黄丸,正是四川一位眼科医生那里学来的。
这位名医曾经用一个月的时间,将借来的一部日本人编的《唐汉医书》亲手抄完,研读透,并感慨地说,外国人对中医都有如此精神研究,中国人岂可甘于自卑。
这位名医同样用补中益气汤治愈患者,一个尿不出来,一个尿禁不住。
他说都是中气虚弱,他说,中医异病同治。
结果一方治愈两病,又有两个心慌病人。
先生一个用温胆汤降痰浊,一个用四君子补中益气,同时治愈。
先生说,一个是痰湿重,脉象滑,一个是脾胃虚,脉弱,这叫同病异治。
一个久治不愈低烧的病人。
先生说,脉象气虚。
用升阳益胃汤迅速治愈。
人问,为何发热用补药?
先生说,甘温除大热。
一个顽固风湿筋骨痛多年不愈。
先生叫他放心服用山药丸,滋生丸,一味健脾胃,不管风湿。
结果病去身安。
人问为何?
先生说,脾胃主四肢,脾胃好,风湿没有。
周恩来总理应酬多,常胃肠不适,找到这位名医。
他仅开出简单的保和丸,说,总理的病只是饮食不节,注意饮食简单点,吃点窝窝头就好了。
结果没有用什么大钱,总理的胃肠就舒服起来。
他高兴地称这位名医为高明的中医又懂辩证法。
这位名医曾面临一例严重糖尿病患者,口中干渴多饮多尿,大半年未好,服吃大量的滋阴清热的六味地黄丸、玄麦甘桔汤不见功效。
找到先生。
先生见患者舌苔黄腻,脉无力沉弱,马上断言说,这是阳虚不能蒸腾水气,本虚标实,遂用茵陈四逆汤,温阳利湿。
结果一剂消渴去大半,三剂基本痊愈,后来用参苓白术散巩固。
先生说,命门火力不足,水液不能蒸腾气化到上焦,口咽就会干燥。
连周总理都亲自为他配备学生,传承他的经验学问。
后来总结成《蒲辅周医疗经验》一书。
这位名医走了一条所有名医最终都会走的路。
第一教学著书,不私藏,这是法布施得智慧。
第二他创同济施医药社,慈善机构,对贫富患者施医赠药,无畏布施得健康。
并且与药房定下协议,凡无钱买药患者,经他义诊后,拿他处方去药房抓药,不用付钱。
所以他的口碑名望十分好,深受劳苦大众欢迎。
他就是大医蒲辅周。
看了先生的行持,我深深感触到,一个真正的名医,必须经历三步,才称得上是名医风采。
即从民医-明医-名医。
也即是先从施医赠药,把人民病放首位做起,必须经历义诊,为人民服务这第一道关,成为人民的中医。
然后再深入古籍,拜访名师,成为真正明白的中医,这是第二道关。
民医是慈圆满。
明医师慧圆满。
只有慈慧同时圆满,才能展现真正显示一代名医风采。
自古至今,除了这一条能真正成为名医之路,没有第二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