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楹联的平仄
级别: 中级版主
UID: 123923
精华: 1
发帖: 3080
威望: 576 点
金钱: 47932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199 点
在线时间: 76205(时)
注册时间: 2012-12-05
最后登录: 2024-11-2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4 11:33

楹联的平仄

楹联的平仄(转载)
 
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形成的对称美,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即眼观所及的建筑性对称美上,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对联结构的对称;也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即眼观所及的建筑材料的对称美上,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对联字词的对仗;而且更表现在内在形式即耳听所及的音乐性对称美上。对联的音乐性对称美,即上下联应该讲究的音律相谐与平仄对应。

一、汉字的四声与平仄
汉字的读音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每个汉字的读音是不同的,相同的读音字也有声调的不同。吟诗作对,都要讲究用字的声调相谐。平仄音律就是对汉字声调的分类。
古代汉语将汉字读音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古代四声,原以唐代口语为基准的,最后经过《佩文诗韵》等官方韵书固定下来的平上去入四声。诗词和对联讲究的所谓音律平仄,平就是古代汉语中的平声;仄就是古代汉语中的上、去、入三声。古代的平、上、去、入四声,与现代的阴平、阳平、上升、去声四声并不一致。首先是入声字的消失。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汉语中入声字已经完全消失了。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另一方面,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这样,古代的平、上、去、入四声,逐渐演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升、去声,与现代汉语中标准拼音的一、二、三、四声基本相同,也有人将其称为新四声。新四声的所谓音律平仄,即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对于创作古典诗词和正规对联而言,严格来讲应该运用古四声,即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其中主要的问题是对入声字的把握。入声字的特点就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这些方言区的人们对入声字颇易辩认。《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一些字比如“一、七、八、击、说、积、极、习”等,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在古代汉语中均属入声字。所以在论及平仄声调时,仍应将这些字归为仄声。
根据这一平仄声划分原则,我们就可以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平声和仄声。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声调的阴阳对立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二、律诗的平仄格律
作诗填词讲究音律平仄,做对联同样也要讲究声调平仄。在上联中某一位置用平声字,那么在下联中相同位置一定要用仄声字;上联的结尾字应是仄收,下联的结尾字应是平收。这样才能做到上下对应,平仄相反。在一副正规的对联中,平仄音律与结构对称一样重要。对联的平仄对应,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
对联与诗词同源,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平仄问题上更是如此,对联平仄受诗词尤其是近体诗中的律诗联句平仄的影响较深。一副对仗工整的联句,酷似律诗中的颈联和颔联。律诗在平仄声律上讲究的一些原则,比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同样也适用于对联的平仄安排。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说在七言诗句中的第一、三、五个字,五言诗句中的第一、三个字,因为没有在声律重心上,其平仄声可以不大讲究,可以做一些变通,当然能做到讲究更好;而第二、四、六个字(五言诗句的第二、四个字),因为正是声律讲究的位置所在,必须严格按倒平仄声对应规律来作,不得含糊,不能变通。
现成的五言和七言律诗的联句平仄规律,可以说就是对联平仄的基本格律。学习对联创作的人,必须先熟悉律诗联句的平仄格律。所以我们先说说五言诗和七言律诗联句间的平仄规律。
五言律诗联句的平仄格律,有其基本的格律形式。按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只有各两组,就是:仄起平收和平起平收两种。(在下面的行文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平仄符号:○代表平声,●代表仄声,⊙代表可平可仄。)
五言律诗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
平平仄仄平(平收)
例句: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五言律诗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
仄仄仄平平(平收)
例句:
 青山横北郭
○○○●●
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
七言律诗的平仄与五言律诗平仄相关,也分为平起平收式和仄起平收式。七言律诗的平起平收式,是在五言律诗的仄起平收式前加两个平声字;七言律诗的仄起平收式,是在五言律诗的平起平收式前加两个仄声字。
七言律诗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收)

例句:
花迎剑佩星初落
○○●●○○●
柳拂旌旗露未干
●●○○●●○(岑参:《早朝大明宫》)
七言律诗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收)

例句:
信宿渔人还泛泛
●●○○○●●
清秋燕子故飞飞
○○●●●○○(杜甫:《秋兴八首》)

律诗的平仄如此,五言联和七言联句的平仄安排也大体如此。
三、五言、七言联平仄格律
一般而言,对联语句不但要求同句平仄要交替,有变化,上联和下联之间也同样要交替,要对应。换句话说,如果上联某个地方用了平声字,下联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某处用了仄声字,下联的相对应位置则必须用平声字与之相对。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否则,就是对联最基本的病症“失对”。一副对联,有了结构的对称,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应,就形成了联句的多方面的对称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
五言联平仄对应的两种起头式:平起平收式(即上联平声字起句、下联平收字收尾)和仄起平收式(即上联仄声字起句、下联平收字收尾)。
五言平起平收式,上联作:平平平仄仄;下联作:仄仄仄平平。比如,一书斋挂联曰:

开窗林月白;
洗砚石泉香。

这是一幅典型的五言平起平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符号写出,即是
○○○●●
●●●○○
五言仄起平收式,上联作:仄仄平平仄;下联作:平平仄仄平。比如,四川峨眉山雷洞坪一联曰:
老雪凝千古;
殷雷迟半空。
此为典型的五言仄起平收式联,如将此联用平仄符号写出,即是:
●●○○●
○○●●○
七言联的平仄对应,也包括平起平收式和仄起平收式两种情况。七言平起平收式是在五言仄起平收式前两个平声字,而七言仄起平收式是在五言平起平收式前加两个仄声字。两者在平仄结构非常相关。
七言平起平收式,上联作: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作:仄仄平平仄仄平。比如湖南长沙岳麓山爱晚亭有联曰: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这是一副典型的七言平起平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符号写出,即是:
○○●●○○●
●●○○●●○
七言仄起平收式,上联作: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作:平平仄仄仄平平。比如峨眉山万年寺联:

海到天边云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这是一副仄起平收式联,如将此联用平仄符号写出,即是:
●●○○○●●
○○●●●○○
五言联和七言联出现的频率较高、数量较多,又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律作规范,所以其用字平仄声安排有一定之规,也非常讲究。除了五言、七言联之外,其他字数联语则没有这样一个可以参考的固定平仄格式。一般来说,只要做到上下联之间相对应的地方平仄搭配起来,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就可以作为一幅成功的对联看待。
四、四言、六言联格律
在此略谈一下数量和出现频率较多的四言联和六言联的平仄问题。
四言联标准格式有如下两种。其一是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用平仄符号表示就是○○●●;●●○○。比如:“神游墨海;醉卧兰亭。”其二是仄起平收式:仄平平仄;平仄仄平。用平仄符号表示就是●○○●;○●●○。比如:“虎移泉眼;龙作浪花。”
当然,四字联不应像五言联、七言联那样可以仿照律诗平仄格式,平仄声组合形式比较自由,但凡能够做到上下联平仄相对,本句之内又能做到平仄交错,上联末尾字为“仄”声,下联末尾字为“平”声,既可作为一副四言联看待。比如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有一联:“节以明理;德能立名。”上联平仄为:平仄平仄;下联平仄为:仄平仄平。用平仄符号表示,即○●○●;●○●○。虽然不是按诗律中的平仄声格式安排的,但上下联对应位置平仄对应,本句内又做到了平仄声交替,虽然节奏有些疾速,不过仅从平仄声对应规律来讲,还是一幅比较严整工稳的四言联。
再如黄州赤壁有一四言联曰:“月色如故;江水有声。”上联平仄为:仄仄平仄;下联平仄为:平仄仄平。用平仄声符号表示,即●●○●;○●●○。该联不论内容意境,还是结构形式,都堪称好联。但平仄声方面确实有些问题。如果上联平仄为:仄平平仄;那么下联就可以作现在的这个样子:平仄仄平。但现在既然上联作:仄仄平仄,下联就应该对作:平平仄平。也就是说,该联下联的第二个字应该是个平声字,而不应该用仄声字。尤其是第二个字,要讲究“二四六分明”的,更不能含糊。比如说,第二个字“水”字改做“流”字,“流”是平声字,同样也可表达原联的意思,“月色如故;江流有声”,效果是否会好些呢?
八言联往往是两个四言联的组合,所以其平仄声安排可以参照四言联的平仄格式。此不赘言。
六言联的平仄格式,同样比较松散。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格式大致不外平起平收式和仄起平收式两种情况。这两种形式也都是受七言律诗联句或五言律诗联句平仄格式的影响的。
第一种格式,平起平收式,上联平仄作:平平仄仄平仄;下联平仄作:仄仄平平仄平。用平仄符号表示,就是○○●●○●;●●○○●○。比如:“每思于物得济;自愧为人所容。”“养心莫如寡欲;温故乃能知新。”(图十)
(邓散木书联)
第二种格式,仄起平收式,上联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仄作:平平仄仄平平。用平仄符号表示,就是●●○○●●;○○●●○○。比如:“竹雨松风梧月;茶烟琴韵书声。”“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以上所举几种常见的对联平仄格式,为一般平仄格式。还有一些比较自由的平仄格式,即只要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能做到平仄对应,上联结尾收仄声字,下联结尾收平声字就可以了。
至于九言以上字数的对联平仄格律,可以视作是上述几种对联平仄之组合。九言联可视作是四言和五言,或者五言和四言的交叉组合。十言联可解析为两个五言联的组合,或者是四言和六言及六言和四言的组合。十一言可分解为四言和七言或七言和四言,五言和六言或六言和五言几种格式。十二言联,大致可视为五言和七言、七言和五言六言和六言、三个四言的组合。
字数再多的长联,都可依次类推。即只要掌握好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对联的平仄格律,其余多字联的格律就可举一反三,触类皆通。
五、对联平仄格律要点
一副对联要采取什么样的平仄格式,是平声起头还是仄声起头,并不是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个字来决定。因为汉语中的词汇多以两字的双音节词为主,而且词汇的读音重点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如果联语起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那么一般来讲第一个字也应该(但不必一定)是平声。反之,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第一个字也应该(但不必一定)是仄声。平时所云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等律诗联语平仄格律,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基于这样的情况而定了。
关于对联上下联平仄对应,前面的字或词固然应该两两相对,平仄协调,但更为关键的是,上下联尾字更应该平仄相对,不能含糊。一般来讲,上联尾字多为仄声,而下联尾字相应地应为平声,这是对联平仄声对应的正格。因为仄声字音读短促有力,平声字音读舒缓悠扬,仄声收上联,声调抑而顿,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思;平声收下联,声调扬而舒,令人发余味无穷之感。
但有个别的联不是上仄下平,而是上平下仄,是为变格。这往往是由于内容所限或是某种需要,多不采用。比如“海山仙馆”别墅有一联:“海上神山;仙人旧馆。”上联是仄仄平平,下联是平平仄仄,结尾字是上平下仄。与一般对联的上仄下平正好相反。但因为这副联首尾四个字用嵌字格,所嵌四字正是别墅名称“海山仙馆”,所以也无不可。再如泰山壶天阁联尾字也是上平下仄:“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但无论如何,上下联尾字应该平仄分明,非平即仄,不能上平下平,也不能上仄下仄。
对联的上下联一般都要求平仄相反对应。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一些构思奇异的趣联巧对,就可打破那些原有格式。这里不一一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平仄对仗,不仅局限于上下联之间的平仄对应,具体到对联的上下联句内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平声和仄声必须交替使用,既不能只用平声,也不能只用仄声。因为平仄的作用是掌握声调平衡的关键。如平仄单调,称之为“失替”,就会造成声调的枯竭、失调,读之也觉得吃力、不舒服。一般来讲,联句之内的平仄声交替,以两个字或三个字为一交替单位,一般是两个字的居多。这样,在七言联或五言联句中,就可以形成两字一停顿,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两个字煞尾的)的平仄声字音交替结构。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两字平仄声交替的双音步平仄结构又被称之为“马蹄韵”。近年来,关于“马蹄韵”的理论探讨日渐深入,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绩。兹不赘述。
如果是由几个短句组成的长联,也必须在联句的每个短句之间,形成平仄交替的效果。通常把上下联的平仄相对称为相拗,而句内各词或词组的平仄交换称为交替。长联各分句的最后一字或一词又称“句脚”,也称“腰眼”,是平仄运用的关键所在,一般必须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句脚”平仄相拗;而同一联句中“句脚”与下一个短句的头一音步,要平仄交替。一副好联,必须做到上下相拗,句中交替,才能产生轻重、缓急、回旋的音乐感,吟诵时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图十一)
(邓石如书联)
比如九江烟水亭联:“烟柳有情,骀荡春光,风籁更吹晨笛起;水天无际,澄鲜秋色,月明远共夜珠来。”上联的第一个短句中的“有情”音步为平平,那么接下来的第二个短句中的第一个音步的“骀荡”必须是仄仄;“春光”音步为平平,那么下一分句中的“风籁”则为仄仄。下联的第一个短句末尾“无际”音步为仄仄,那么接下来的第二个短句中的第一个音步“澄鲜”必须是“平平”;“秋色”音步为仄仄,那么下一分句中的“月明”则为平平。再比如四川成都武侯祠联:“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也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这样,句中平仄交替,上下联之间平仄相拗,就是一副平仄声部安排成功的佳联。
另外,对联要避免“三同调落脚”,即上联用三仄声收尾,下联三平声收尾。总之,“失对”、“失替”、“同声收尾”(上下联尾字平仄一样)、“上平下仄收尾”、“三同调落脚”等等,都属于对联平仄失调现象,严重影响了对联音律对称美的效果,初学者应该尽量避免为宜。
六、对联格律举例赏析
下面将一些不同字数的长短联语,以平仄符号表明,读者诸君子可品读欣赏,不必本人再赘余辞。
四言联:
风梳碧柳;
○○●●
雪印红梅。
●●○○
五言联:
月斜诗梦瘦;
⊙○○●●
风散墨花香。
⊙●●○○
五言联又一体:
雾雨沉云梦;
●●○○●
烟波渺洞庭。
○○●●○
六言联:
风展红旗似画;
⊙●○○●●
春来绿水如蓝。
○○●●○○
七言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
书临汉帖翰林书。
○○●●●○○
七言联又一体:
满堂花醉三千客;
⊙○⊙●○○●
一剑霜寒十四州。
⊙●○○●●○
长联十一字(四/七言):
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
●●○○ ○○●●○○●
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 ●●○○●●○
长联十一字(四/七言)又一体: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 ⊙●○○○●●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 ⊙○●●●○○
(注:上联“合、识”字为古仄声)
长联十二字(五/七言):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
●●●○○ ●●○○○●●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 ○○⊙●●○○
(注:“会”字应为平声)
长联十三字(六/七言):
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
○○●●○○ ●●○○○●●
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借误英雄。
●●○○●● ○○⊙●●○○
(注:上联“白”字为古仄声)
长联十六字(五/五/六言):
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 ⊙●●○○ ●●○○●●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 ⊙○○●● ⊙○●●○○
(注:下联“德”字为古仄声)
长联十六字(五/四/七言):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 ●●○○ ⊙●○○○●●
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 ○○●● ○○●●●○○
(注:上联“食”与下联“达”皆为古仄声)
长联十七字(三/三/四/七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 ●●○○ ●●○○○●●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 ○○○● ○○●●●○○
(注:上联“有、竟”二字应为平,下联“尝”字应为仄)
长联二十八字(五/四/六/六/七言):
数湘中将相,威由武达,我公独以文章。清标卓立朝端,宜享修龄如潞国。
⊙○○●● ○○●● ⊙○●●○○ ○○●●○○ ⊙●○○○●●
综天下校庠,所有导师,一老为之领袖。贱子来从海上,居然别坐识荆州。
⊙○●○○ ●●○○ ⊙●○○●● ●●○○●● ○○●●●○○
(注:上联“达、独”二字古仄声,下联“天”字应为仄,“别、识”二字古仄声)
长联三十字(四/六/五/四/七/四言):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 ●●○○○● ⊙○○●● ●●○○ ⊙○⊙●●○○ ○○●●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 ○○●●○○ ●●●○○ ⊙○●● ⊙○⊙●○●● ⊙●○○
(注:上联“人”字应为仄,下联“石、独”为古仄声,“何”字应为仄,“故”字应为平)
长联四十三字(七/五/六/七/四/七/七言):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蟠,滚滚英雄安在?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来一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 ●●●○○ ●●○○○● ⊙●○○○○● ●●○○ ⊙○○●●○○ ●●○○○●●
至此愁关真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去全图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 ⊙○○●● ○○●●○○ ⊙●●●●○○ ○○●● ⊙●●○○●● ⊙○⊙●●○○
(注:上联“安、除”二字应为仄,“一、局”字为古仄声,下联“击”字为古仄声)
长联四十四字(五/五/四/七/六/五/五/七言):
鹿苑早传灯,信般若真如,华严妙谛,大千界恒河浊世,相期普渡菩提。村化七家余,数桐叶为秋,几历罡风消浩劫;
●●●○○ ●○●○○ ○○●● ⊙○●○○●● ○○●●○○ ⊙●●○○ ●○●○○ ●●○○○●●
龙池今会雨,溯南湘佛地,元代禅宗,五百年沧海桑田,何幸一新莲社。堂开三代后,看绿荫无恙,好凭香火结良缘。
○○○●● ⊙○○●● ⊙●○○ ●●○○●○○ ⊙●⊙○○● ○○○●● ○●○○● ⊙○⊙●●○○
(注:上联“般、桐”二字应为仄,“浊、七、劫”三字为古仄声,下联“绿”字应为平,“结”字为古仄声,“沧、莲、无”三字应为仄。另“大千界…、五百年…”二句为七言句变格,此每边八句,句脚亦为变格)


[ 此帖被风光旖旎在2016-12-24 17:57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金钱:+200(陈小轩) 优秀文章
  • 好评度:+2(长乐山人) 优秀文章
  • 级别: 嘉宾
    UID: 195740
    精华: 0
    发帖: 1468
    威望: 260 点
    金钱: 19073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100 点
    在线时间: 8212(时)
    注册时间: 2015-07-31
    最后登录: 2020-11-24
    沙发  发表于: 2016-12-28 17:15

    引用
    引用楼主风光旖旎于2016-12-24 11:33发表的 楹联的平仄 :
    [table=100%][tr][td]
    楹联的平仄(转载)
     
    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形成的对称美,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即眼观所及的建筑性对称美上,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对联结构的对称;也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即眼观所及的建筑材料的对称美上,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对联字词的对仗;而且更表现在内在形式即耳听所及的音乐性对称美上。对联的音乐性对称美,即上下联应该讲究的音律相谐与平仄对应。

    一、汉字的四声与平仄
    汉字的读音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每个汉字的读音是不同的,相同的读音字也有声调的不同。吟诗作对,都要讲究用字的声调相谐。平仄音律就是对汉字声调的分类。
    .......


              版主的好教材!很值得用功学习,只是须要打好字韵.字义.等基础,努力学好音标水平,才能有所把握捉字!                     
    级别: 中级版主
    UID: 123923
    精华: 1
    发帖: 3080
    威望: 576 点
    金钱: 47932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199 点
    在线时间: 76205(时)
    注册时间: 2012-12-05
    最后登录: 2024-11-26
    板凳  发表于: 2016-12-29 18:25

    引用
    引用第1楼长乐山人于2016-12-28 17:15发表的  :


              版主的好教材!很值得用功学习,只是须要打好字韵.字义.等基础,努力学好音标水平,才能有所把握捉字!                       


    要学会对联,必须过此关!!
    级别: 高级版主

    UID: 127318
    精华: 0
    发帖: 840
    威望: 253 点
    金钱: 15251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67 点
    在线时间: 2690(时)
    注册时间: 2013-01-04
    最后登录: 2020-11-20
    3楼  发表于: 2017-01-02 16:24

    回 楼主(风光旖旎) 的帖子

    学习,赞!问好老师,新年快乐!     
    级别: 中级版主
    UID: 123923
    精华: 1
    发帖: 3080
    威望: 576 点
    金钱: 47932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199 点
    在线时间: 76205(时)
    注册时间: 2012-12-05
    最后登录: 2024-11-26
    4楼  发表于: 2017-01-04 13:16

    Re:回 楼主(风光旖旎) 的帖子

    引用
    引用第3楼陈小轩于2017-01-02 16:24发表的 回 楼主(风光旖旎) 的帖子 :
    学习,赞!问好老师,新年快乐!        


    小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