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压三江--------李绍昉 R1D ;
#y[U2s Se TDUY& 1[ PfZS"yk 李绍昉,字东阳,号晓园,又名勾漏山人,1791年在北流出生。李绍昉家庭是一个世代读书的书香门第。祖父李毓蕃曾考中过举人,但没能为官;父亲李程泌,得选拔为贡生,朝考二等科教职,历任隆安、藤县教谕。儒学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李绍昉在家排行第二,他自幼聪敏,爱好学习,在祖父、父亲的指导下,努力攻读,博览群书,学识超群,才气过人;四书五经,无不精通;赋诗撰文,出类拔萃,一笔好字,更是声名远播。加之通晓天文地理,每每参加县里的童生考试,都能名列榜首。
b\"w/'XX D$7#&2y 李绍昉嘉庆十年(1805年)考中秀才,嘉庆十五年(1810年)到桂林参加广西乡试,中了庚午科副车(副榜)第一名,嘉庆十八年中为嘉庆癸酉科举人。到了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他上京参加会试,成为乙卯科进士。后来参加保和殿复试,又得了一等第一名。
!sSq 4K o+B) 这虽是一次有争议的考核真才的复试,但可以看到李绍昉确有力压儒林之才。他成为进士以后,钦点翰林庶吉士,授职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当时翰林院、国史馆的宏编巨著,不少是他执笔写成。一时才气横溢,名噪京华。
@Ns[qn;9 6i2%EC9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李绍昉少年得志,在派系林立的清廷早已招致别人妒忌了。李绍昉当京官时,恰逢皇太后病逝,朝廷举行隆重祭奠。那些居心不良的大臣想“整治”他,就公推他去读祭文。正当李绍昉跪下准备读祭文的时候,送来的却是一张白纸。李绍昉心里一震,这样的祭文如何读?稍一镇定,知道有人要置自己于死地。略为思索一下,他看到白纸上画有四个“一”字,灵机一动,文如泉涌,随即琅声读出:“上苑一枝花,洞庭一轮月;巫山一段云,峨嵋一掬雪。云散烟消,花残月缺;天子悲哀,万民泣血!哀哉尚飨!”在场百官一听,无不点头、惊叹折服。皇亲国戚也因之备受抚慰,哀痛减轻,内心感激。朝野上下,李绍昉仿佛成了文曲星。
L7d1)mV 7}g4ePYag 清道光五年(1825年),因为父亲逝世,李绍昉丁忧,回北流老家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他与本县进士梁宗敏等倡议在县城东关六巷大岭顶,即现在的印岭之上建立奎光塔,作为县内学士习文吟诗结社的处所和文化中心,奎光塔于道光十年(1835年)的10月建成。塔有9层、高100尺,李绍昉写有《奎光塔上梁文》:“伏以浮图七级,天开选佛之场,乔岙百寻,地效降神之契。卓文峰以擢秀,则四照光腾;攒笔以摩空,则三端颖竖。是宜列川原之体势,增造化之灵祥;应奎垣壁府以含芒,汇岙峙渊淖而作镇……”文章写得潇洒漂亮,令人赞叹。李绍昉常于塔旁新建的友神庙、徐公祠聚生员讲学切磋,北流全县文宴诗社盛极一时,文风鼎盛,社会文事活动十分频繁。
|Fi5/$S. TL)*onA9 奎光塔是北流历史上有记载的宝贵文化建筑,可惜清咸丰七年(1857年),被匪徒焚毁。
(0B?OkQ
g`%in 李绍昉守服完满,朝廷复启用他任河南道监察御史。不久任浙江道、云南道御史。这是分道行使监察的官,难免触怒权贵,招致自身不幸。但李绍昉不畏强权,说:“食君之禄,分君之忧;餐天下之粟,为万民造福。一不贪赃枉法,二不徇私舞弊,有何惧哉!”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处理了许多棘手的疑难案件。据《北流县志》说:“时银销漕政,海运海防积弊相沿,绍昉上疏力陈,多所匡教。并条奏畿辅水利,均蒙采用。”他稽查银库、缎匹库、步军统领衙门、国子监、理潘院、译馆等财势很大的单位,基至抽查八省运粮入京机构,充磨勘官,检举了一些贪官污吏的罪行。那时银币铸造厂、漕运机构、海运海防机关贪污严重,积弊相沿,他上疏力陈。道光帝看到事实确凿,不敢过分袒护,也采取了一些纠正措施。
,2^4"gIl &w#! 当时河北等省农田缺水,特别是京郊数县严重干旱,粮食产量甚低,他写成奏折呈报皇帝,得批准实施兴修水利,缓和了当地粮食紧张现象。李绍昉因而被道光帝看重,因为他廉明刚正,为政有功,所以朝廷提升他为兵科给事中、吏科掌印给事中,京察一等。
I/%v`[ bMGn&6QiP[ 明初改制把丞相之权分于六部。为防六部权过重而威胁皇权,又对应六部而设六科给事中,对六部权力加以牵制及监督。这六科给事中不隶属于任何部门,直接向皇帝本人负责。如此一来,给事中不但掌握了参政议政的谏议权,还增加了监察弹劾权,品不高而权重。朝廷文武百官无不受其监督。清初沿明制也置给事中,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科治事;随后又授任为浙江宁(波)、绍(兴)、台(州)兵备道。他一上任,就注意革新吏治,“剔弊起衰”,取得了显著的政治效果。他任职一年多就辞官回家了。
y)U?.@
o8Gygi5 一些在李绍昉当御史时,受到弹劾和惩治的贪官污吏,对李绍昉早存报复心,一直耿耿于怀。李绍昉辞官弃权,他们觉得机会到了,便诬告李绍昉在稽查银库时,丢失了一大担银子。朝廷当局只听一面之辞,造成冤假错案,要李绍昉赔偿损失。李绍昉是一个正直君子,无罪认罪,受屈含冤,只好“倾箧典衣以偿”。正是奸佞得逞,贤良遭殃。最后朝廷总算是弄清了是非,传旨恢复李绍昉的官职。李绍昉得到了宽恕,已对官场厌倦,本想归隐不仕,但忤旨亦是大逆不道,无奈取道桂林,准备前往京城复职。
B\v+C!/f| Xl$,f`f~ 岂料到了桂林,旅居不久,突发重病,医治无效,终于在省垣逝世了。享年59岁。李绍昉死后,“族姓蕃衍”,后继有人,数年之后,有侄儿李燕昌,“相继升朝为郎署闻人。”北流向以有李绍昉这样的才子为荣,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李绍昉的故事。
993f6 8;V9%h`P> “复元”的由来
tq}45{FH3 FY ms]bv 由于李绍昉才华卓绝,中举之后,名声远播京师,为嘉庆皇太后所关注,宰相穆彰阿想把他拉进自己的圈子。到了嘉庆己卯科京试,穆彰阿身膺大总裁一职。考试期间,全国举子齐聚京城,李绍昉自然为也来赶考。穆彰阿有意试探李绍昉能不能为自己所用,暗中指使门人到李绍昉的住处,相约“叩候”宰相穆彰阿。李绍昉早已洞悉来人用意,对他说:“我堂堂举子,正直做人,是绝不作趋炎附势之人的。”
I# &r5Q NC#F:M;b 京试结束后,皇榜大放,钦点陈沆为状元,李绍昉榜上无名。幸好皇太后关心,问嘉庆皇帝说:“今科所点状元是谁?”嘉庆皇帝回答说:“状元是湖北的陈沆。”皇太后大为诧异,说:“满京城的人都传说广西李绍昉文才超群,今科怎么会榜上无名呢?莫非他李绍昉不来京赶考?”后来,她查到李绍昉也应考了,但落第不中。皇太后选贤心切,下令抽查考卷,不料李绍昉的试卷已经被穆彰阿销毁了。皇帝大怒,大骂穆彰阿埋没人才误人误国。立即传诏李绍昉到保和殿,由他亲自出题面试。李绍昉挥毫泼墨,文章一气呵成,写得既华丽动人又气势磅礴。皇帝一看,大喜,对李绍昉说道:“果然是才学过人的才子,理应点为状无才对。只可惜皇榜已放,状元已钦点了湖北的陈沆,又没有一科二状元的先例。就赐你为‘复元’吧!”
<S041KF.{6 *8WB($T} “复元”一出,成为科场佳话,可笑宰相穆彰阿枉费心肠想压制人才而终是失败。
LP=j/qf| Ps74SoD- 才压三江
BBRL_6 xC,x_:R` 李绍昉到北京殿试只中进士,未中状元。保和殿复试获一等一名,点翰林,授职编修,誉为“复元”。
xEp?|Q$ Dlq!:dF{& 一次面圣,在殿上见挂着一幅“子当承父业,臣以报君恩”的对联,李绍昉指出哪有君臣、父子地位颠倒之理,应改为“君恩臣必报,父业子当承”。皇上对他才学大加赏识,拍其肩膀道:“卿实才赛三江!”李绍昉乘机答道:“我是‘压三江’而不是‘赛三江’。”皇帝听了,微笑着点点头说:“那就‘压三江’吧!”
KWZhCS?[( 3iIy_nWC 退朝后,李绍昉立即张灯结彩,在袍上绣一龙爪和“才压三江”四字,夜游金街,把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穆彰阿气得死去活来。当然,他后来也招来三江士人的妒忌。
)@X0'X< aL( hWE 寿联压群臣
1[^YK6a/ vWZXb` 嘉庆皇帝六旬大寿的时候,满朝文武官员无不绞尽脑汁,网罗天下珍宝呈献给皇帝。
=29IHL3 j/z=<jA 别人都是献厚礼,更把金线绣的大幅寿联挂满大殿中。迟来的李绍昉却只是扛来一袋大米,呈上红纸对联一副。皇帝展开对联一看,龙颜大悦,立即着人调整,将他的红纸对联挂在大殿正中。群臣不解旨意,心中不平。当李绍昉的祝寿联挂好,只见上面写道:“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m>F {v L23}{P 这副对联上下联的第一、三、五、七、九巧妙地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五个清代年号分别嵌入,其余各字对偶也很工整,文通义顺,不见斧痕。难怪皇上如获至宝。
\gk.[={^P -}9^$}PR 可是群臣并不拜服。事后,宰相穆彰阿在皇帝面前没有少说李绍昉的坏话,说李绍昉“恃才慢君”,皇帝不置可否。一日文武百官早朝,嘉庆皇帝特地问李绍昉,说你李绍昉在上次我的寿辰时候送上一袋大米,有人说你怀有“慢君之心”,你就说说你可曾有过“慢君之心”吧?
TK
fN`6 *y!O\-\S#> 李绍昉不慌不忙地说:“微臣所献大米一袋,与其他官员所奉献的厚礼相比,当然是有着物微义重的区别。大米是宝中之宝,上至王公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一日不可无米。人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死。至于珍宝玉石,虽然都价值连城,但它们只不过是供少数人把玩的东西,天下庶民有没有珍宝都无所谓,因为没有珍宝并不会使他们受到生命的威胁。相比之下,大米是不是比珍宝更宝贵呢?大米是宝中之宝啊!我以大米敬献皇上,会是怀有‘慢君之心’吗?”
I5_HaC> /\c'kMAW! 皇帝听了,对李绍昉大加赞赏。
BG+i tyH Z*ip=FYR 妙联和“金龙爪”
P"8Ix jYFJk&c 李绍昉多才,且急才出众,留下了许多绝妙诗联。玉林县城西郊有座西望桥上,有人在桥头上出了副对头:“西望桥桥上望人西望”,很久很久无人对得出来。一次,李绍昉从这里经过,看了说:“这有何难对?”一下子就对出来了。李绍昉对的是:“北流县县前流水北流。”
[/CGV8+ !Aw^X} C 李绍昉也有一副题黄鹤楼的对联:“诗在上头多,看江水依然,谁复唱铜琶别调;仙如招手至,问梅花落未,我欲闻玉笛遗音。”
b,E ?{uG `oJQA$UD 高山村位于广西玉林市北5公里,坐落在大容山山脉西南余脉的山坡上,面积9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600多人,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64年起,易姓、牟姓等陆续从山东等地迁来建成此村。据传,高山村名自《诗经》“高山景行”之言,又传出自《列子》“高山流水”一句,世人又称“进士村”。
m{/(
3 4"|Xndh1. 高山村有一棵巨大的古榕。它的根盘起突出地面,旁支五分蜿蜒而伸,苍劲有力,宛如一爪,故称“五爪金龙”,惟妙惟肖。相传李绍昉因才情过人,清嘉庆皇帝赞之余拍其肩膀道:“爱卿真乃才压三江。”遂命人在李绍昉官袍上绣一龙爪以纪念。一日,李绍昉到高山村探望老朋友,与才子们吟咏和唱,酒酣之际醉倒在此树下。待他醒来离去后,村人惊奇地发现老树根伸出了一个“金龙爪”。(潘茨宣)
N-\N\uN y%SxQA+\ G{3|d/;Bt
W<r<K=`5P >ESVHPj] #*'Qm
A
“生龙口”的故事 k*\Bl4g (4T0U5jgT 传说李绍昉的祖先为当地一财主打长工,有一天他在山上放牛,天色已晚,发现财主和风水先生(已在财主家近三年)寻龙到附近,见一小洞,先生便对财主说:“这个如果是生龙口,可结一大地,否则龙气已泄,不可用。”于是便叫财主摘一树枝放进洞里,并告诉财主,明天早上如果树枝被推出来便是生龙口,如果树枝依然在洞里那是死龙口便算了。不久财主和风水先生便走了。
m$fEk,d 李绍昉的祖先听他们这样说,当晚一夜睡不着,天还没亮,便偷偷地往那小洞走去,想看个究竟。一到那里,发现树枝已躺在洞口外差不多一尺左右的地方,哦----果然是生龙口----不得了,心里既激动又紧张,怎么办?呆了一会儿,便轻轻地将那树枝放回洞里,生怕被财主发现,急匆匆地赶回家。
(-21h0N[V 后来,财主来到那小洞处,看见树枝依然静悄悄地躺在洞里,心里凉了半截,“唉,怎么是死龙口呢。”一边叹息一边转身离开。回到家里,便将所看见的情况告诉风水先生,先生听后,便对财主说:“那就算了,另寻其它地方吧。”
C/!.VMl^ 不久,李绍昉的祖先便偷偷地把先人迁葬在生龙口处。后来听人说,该地是离乡山,于是李绍昉的祖先便挑着行李带着家眷离开了。刚到达广西北流清湾朱砂地(侯山),天色已晚,恰好箩绳断了,便在那里过夜并定居下来。
4|=>gdW)KN 从此,大家便称该坟为“生龙口”。 后来出了李绍昉,大家又称该坟为“状元坟”。
[ 此帖被翱翔在2015-12-17 18:3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