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状元、宰相(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 |MFF7z{% [1] 中学语文教材《卖油翁》一文中提到了“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就是指的是当时闻名天下的“陈氏三状元”中的武状元陈尧咨,其他两位状元为文状元。 北宋年间,新井县(今南部县大桥镇)陈省华(官至尚书)的3个儿子中,分别有两人中了文状元,一人中了武状元,历史上称这三兄弟为“陈氏三状元”。由于当时的新井属保宁府(今阆中)管辖,今天阆中市的三陈街就是以这三兄弟的事迹而名留千秋的。在南部也留下了金鱼溪、金玉桥、状元桥、三元街等美名轶事。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新井县就建址于大桥场东侧。唐未,任新井县令的陈翔就是陈氏三状元的祖父。陈氏祖籍河北(今河北省安平县),据《陈氏族谱》载:“陈氏自唐有德公其后入蜀,居阆州西水等处。唐未,陈翔为新井令,因家焉。”陈翔之子陈省华有三个儿子,即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北宋初年,三子相继中进士,尧叟、尧咨考中状元(南部俗称三状元),大桥镇因此而闻名当世。古老的新井县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入南部县,因“三陈”状元事,留下了不少佳话和古迹。 陈省华夫妇庭训严谨,教子有方,《南部县志》载:“宋陈省华对客,子尧叟、尧佐、尧咨列待,客不安。省华曰:学生列待,常也。”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后来三子成名而母获殊荣。《保宁府志》载:“陈冯氏,南部人,陈省华妻,多智术,有贤行,教子以礼法,以尧叟贵,封鄢国夫人。”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三陈”为官勤政爱民,连皇帝也写诗相赞。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赵恒《赐尚书陈尧叟出判河阳》诗云:“文苑昭清誉,朝端仰盛才。”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曾撰文《卖油翁》言“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大桥镇东北有一个小山湾,茂林修竹,清幽绝俗。湾内有一长38米、深3米、高4米左右,略呈弯月形的天然岩洞,是陈氏三兄弟幼年读书的地方,当地人叫它漱玉洞。洞内有一突出的小石锥,相传为陈氏兄弟效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苦读书而留下的遗迹。历代文人墨客也因此留下了不少诗名。宋淳熙三年(1176年),杨异悚诗云:“入户万君子,当岩数老龙。”诗赞陈氏兄弟,言之凿凿。 漱玉洞在今大桥小学后面元宝山下,离漱玉洞不远处有瑞笋湾,因三石笋得名。《陈氏族谱》载:“先祖下葬时,天降鸿雨七日,地生瑞笋三根,兄弟将相迭出”“瑞笋”其实是石头如笋状,质青而坚硬,中笋高达2米,略呈方形,左右圆而略低,可惜特殊时期中被毁。清县令李澍有诗吟石笋道:“新井县中石笋生,联床风雨读书声。古来鼎足无双品,占尽鳌头第一名。此日残留西水曲,当时纸贵洛阳城” 大桥镇南侧,有一石墩平桥,桥长16.4米,宽2.9米,高3.8米,是陈母“杖坠金鱼”处。《南部县志》载:“金鱼桥在县西九十里,宋尧咨守荆南归,母冯氏问尧咨:汝典郡,有何异政;答云:过客己见善射。母怒曰:不能以孝报国,一夫之技,岂父训哉。击以杖,坠所佩金鱼,故名。” 大桥镇东南50米处有一座三块巨石砌成的桥,桥中刻龙,扬首奋须,故称"龙桥"。旁有一口凿于整石上的古井,口小腹广,水味甘美,大旱不竭。传说陈母冯氏在汴京思家乡水,尧叟以驿马驰送,故名“思乡井”。龙桥即当时驿马候水处。 大桥镇四山夹一河,山间秀木茂密,支盘河碧水澄清。
《三状元简介以及历史功绩》 陈尧叟 陈尧叟(961-1071)字唐夫,(今四川南部县大桥镇)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后累官至宰相。 陈尧叟29岁中状元,受到太宗皇帝的召见。陈尧叟器宇轩昂,举止大方得体,回答皇上垂询时口齿清晰,辞意畅达。皇上很高兴,问左右的大臣们:"这个年青人是谁的儿子?"王沔回答说:"他是楼烦县县令陈省华的儿子。"太宗于是召陈省华进京陛见,觉得陈省华是个人才,就委任陈省华做了太子允中。 第二年四月,太宗皇帝在同一天提升陈省华、陈尧叟父子任秘书丞,并同赐绯袍以示恩宠。秘书丞虽不是很高的官,但父子同日升同样的官,受同样的恩赐,确实是旷代殊荣,所以千余年来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 陈尧叟31岁时作了广南西路转运使。广南西路在今广西一带,宋时还是落后闭塞的地方。这里气候炎热,山上石多树少,夏季劳作行走极易中暑。那里的人又不知道打井,饮水一是靠下雨时的积水,二是到河沟取用,很不卫生。几年后,到处的荒山都绿化了,各地都凿建了水井,既改善了气候,又保持了水土,人们饮用井水,也减少了疾病。 陈尧叟还叫人们在大路旁边每隔二三十里就修一座亭舍,供来往的人们避雨、休息,夏天,亭里还设有盛茶水的缸,有饮用的碗勺,茶水由附近的村民轮流供给。这项措施,极大地方便了来往的行人、客商。 当时岭南风气未开化,人们有了病只知道向神灵祈祷。陈尧叟劝导人们有了病一定要求医服药,他还搜集了一些岭南常见病的验方,刻在石上立于道旁,使之广泛传播。后来那里的人们有了病都知道用药疗疾,许许多多的人因此而得救了。 广南西路南边是交趾,交趾即今越南北部。当时宋朝一些杀人放火抢劫犯了滔天大罪的人逃到交趾,交趾王黎桓把这些人收留下来,让他们作海盗经常到宋的边境骚扰。宋朝官员也就将交趾国逃来的罪犯隐匿起来,让他们去交趾边境骚扰。陈尧叟认为这样对两国都不利,他责成地方官将交趾逃到宋朝境内的罪犯全都遣送回交趾。交趾王黎桓受到感动,把宋朝逃到交趾的罪犯也全都抓起来遣送回宋。于是双方边境都安宁了,宋和交趾的关系也和睦友好起来。 陈尧叟52岁时,由谏议大夫、枢密使升任宰相。他任宰相后,认真研究和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主张。北宋时期官僚机构十分庞大,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繁文缛节甚多,办事效率很低,而在位者多庸碌之辈。因此,陈尧叟向朝廷建议"裁冗官、去繁文、决滞务、启优士"。他还主张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强国富民。在他的推动下,这些主张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实施。 陈尧叟晚年患脚疾,行走困难,因此他请求辞去宰相职务,真宗皇帝没有同意。陈尧叟告假在家养病,真宗皇帝车驾亲临其府第探视。后来陈尧叟又恳切地请求辞职,皇上这才同意了,让他到河阳作通判。他出京之前,坐着小轿前去向皇帝辞行。皇上特许他的小轿一直抬到便殿,又让他的儿子把他扶到皇上近前,并叫他不要下拜,还赐他坐着谈话。这些都是非常的恩宠,平时连皇亲都得不到。 陈尧叟卒后,皇上特为之辍朝二日,加赠待中官衔,赐谥号"文忠"。 陈尧叟能文善诗,著有《请盟录》三集二十卷,惜己不传。
陈尧佐 陈尧佐(963-1044)字希元,号知余子,(今四川南部县大桥镇)人,宋仁宗时官至宰相。 陈尧佐小时候就非常聪慧。在他还没有开始读书的时候,父亲就教哥哥陈尧叟读书了。往往陈尧叟还没有读熟,而站在旁边听的陈尧佐却己背熟了。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26岁的陈尧佐就中了进士,比他哥哥陈尧叟还早登一年。 宋真宗即位后,表示要广开言路,一再下诏求直言,陈尧佐于上上书指摘时弊,他所批评的,许多涉及到皇帝、皇室,这是作为臣子很少有人敢讲的。陈尧佐因此获咎,被贬至潮州任通判。 潮州地处岭南,宋时还是偏远蛮荒之地,文化落后,民俗鄙陋。陈尧佐到了潮州,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使这里的民众得到开化,而要开化这里的民众,首要的工作是传播文化。于是,他筹备修建了孔子庙、韩愈祠堂,宣传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各地开办了一些学校,又不辞劳苦地动员民间有供给能力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学堂读书。通过陈尧佐的努力,潮州的文化事业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 潮州鳄鱼为害,唐代己有之。韩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谴责和警告鳄鱼,并限期让其离开潮州。据说鳄鱼还真的被韩愈吓住了,率其同类离开了潮州。 到了宋朝,潮州的鳄鱼为害又严重起来,而潮州的官民都以鳄鱼为神物,不敢冒犯。陈尧佐决心破除这个迷信,他组织了一批精壮之士,用强弩毒矢射杀了许多鳄鱼,而且还用铁网捕捉到了几头巨鳄。陈尧佐让人将巨鳄拖到潮州城内,当着众百姓杀之。至此,潮州鳄鱼之患得除。 陈尧佐算得上治水专家,他一生多次治水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钱塘江潮水为患,历来的防御方法是编竹笼,在笼中装石块垒成堤来阻挡潮水。可是竹笼几年时间就坏了,石块就散了,堤也就垮了,当时的钱塘堤是"频坏频修"。陈尧佐认为这样筑堤,不但难以防患,反面足以困民。通过研究,他提出了以薪土易竹石的筑堤方案。陈尧佐认为,石块虽坚硬,但不能紧密结合,竹笼坏则石块散,而用泥土筑堤,土能紧密结合,再植上树、草,能起到护堤作用。但朝中执政大臣却认为这是擅改旧规,不肯采纳,而仍用老办法笼石筑堤,修了几年都修不成,最后只好采用陈尧佐的建议,堤很快就修好了。钱塘一带的百姓很感激陈尧佐,为他建立了祠堂,绘了他的像,加以供奉。 陈尧佐57岁时,太夫人冯氏病故,照常规陈氏兄弟均应为母亲守三年的孝。但第二年三司使李士衡就向朝廷建议:"现在滑州正准备修河堤,陈尧佐素来善于治水,希望委派他去专门负责这项工作。"于是皇上特下诏书,让陈尧佐免去为母守孝,去任滑州知府。这种情况是很特殊、极少有的,表明了朝廷对他的特别信任和倚重。 治理滑州水患的工程完成得非常好,皇上特颁谕旨予以嘉奖。陈尧佐在滑州修的河堤,被人们称为"陈公堤",在滑州创造的木龙护堤法,直到清代还在使用。 陈尧佐任寿州知府时,寿州大饥荒。陈尧佐一方面向朝廷报告灾情,请求减免赋税和开仓赈灾,一方面把自己的薪俸捐出来,买米煮粥救灾民。在他的带动下,寿州地方的官员和富裕之家,都纷纷拿出粮食来救灾,使数万灾民存活了下来。 在任河东路转运使时,他见这一带(今山西)土地贫瘠,出产不丰,许多人都靠开采煤铁为生,而当时煤炭和铁矿的税都是很重的,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难。陈尧佐就上奏朝廷,请求免除煤税,减轻铁税,朝廷批准了。这样,公煤铁两项一年就少征收数十万两银钱的税。 陈尧佐在任河东转运使和河北转运使时,发动群众开凿了泽州、怀州一带的太行山道路,把太行山险要地区的道路互相连结起来了,不但有利于国家调运物资,也方便了民间交往、运输、生产。 陈尧佐67岁时,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75岁时,被宋仁宗用为宰相。 陈尧佐为人宽厚,为政清简,生活节俭朴素。家里有什么器物损坏了就叫人修补,他说:"器物一有损坏就要修补,不要待到损坏严重或物件不全时只好扔掉。" 陈尧佐卒后,朝廷加赠他司空兼待中官衔,赐谥号"文惠"。 陈尧佐政事之余,勤于著述,有文集30卷,还参与编撰《三朝国史》《真宗实录》各150卷。可惜他的诗文大多亡佚。 陈尧咨
陈尧咨(970-1034)字嘉谟,新井人(今四川南部县大桥镇)人,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后累官至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右谏议大夫。 陈尧咨和两个哥哥陈尧叟、陈尧佐一样,从小就受到父亲和母亲良好而严格的教育。不知怎的,他两个哥哥一直都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惟独他年青时毛病不少。 欧阳修在《卖油翁》一文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陈尧咨在家中的靶场上射箭,十有八九都射中靶上红心。围观的人们不断喝彩叫好,只有一个老头略微点了点头。陈尧咨问老头儿:"你认为我的射箭技术不高明吗?"老头说:"这没什么,只不过手熟而己。"陈尧咨一下变了脸色,怒冲冲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老头说:"请你看我往葫芦里倒油。"原来老头是卖油的,他拿了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小钱盖在葫芦口上,然后用勺子从油篓中舀出油来,将油慢慢地从钱孔中倒入葫芦里,一勺油倒完了,钱孔周围一点没沾油。围观的人和陈尧咨都看得目瞪口呆,老头却笑了笑说:"这也没什么,只不过手熟而己。" 这件事对陈尧咨是一个教训,从此不再那样骄傲自大。31岁那年,他也秋闱大捷,高中状元。 陈尧咨为官不久,就犯了一次严重错误。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陈尧咨当了考进士的考官。他的朋友三司使刘师道的弟弟刘几道也在这年参加考试,刘师道来找陈尧咨帮他弟弟考中,陈尧咨竟糊涂地同意了。他们商量的作弊方式是让刘几道在试卷中作一个秘密记号,谁知事情暴露了,陈尧咨因此获罪贬官。 陈尧咨作荆南知府任满回家后,其母冯太夫人问他:"你在荆南作知府,有些什么政绩呀?"陈尧咨说:"荆南来往的官员很多,经常都有宴会迎来送往。我常在宴会上表演我的射箭技术让客人们欣赏,客人们没有不佩服我的神箭的。"其母生气地说:"你作官不勤政爱民,却专爱炫耀你的什么神箭,这符合你父亲的教导吗?"冯太夫人越说越气,举起捌杖朝陈尧咨打去,把陈尧咨佩戴的金鱼也击碎了。 通过这些教训,陈尧咨有了很在的转变,后来作了很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 陈尧咨曾在吏部任职,吏部是负责考核官员政绩,确定官吏升降的部门。有些地方官员有政绩有才能,而地位较低,朝中又没有靠山,这样的人很难有升迁的机会。陈尧咨却注意发现这些人才,并把他们向朝廷推荐,不少这样的人因陈尧咨的推荐而得到了提拔。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皇上又派陈尧咨参加阅进士考试的试卷。天禧三年,有人揭发钱惟寅对官员的考核不公正,皇上又命陈尧咨参与审查钱惟寅的考核情况。从以上事情看来,陈尧咨确实改正了错误,做到了严格执法,公正无私了。 陈尧咨能文能武,所以朝廷几次派他担任军事长官。他在知永兴军府时,做过一件大好事,就"导龙首渠水入城以给民用"。永兴府治所即今西安,那永兴一带尽是盐碱地,地下水不适合饮用,陈尧咨组织军民把龙首渠的水引进城中,解决了人民的吃水问题。这件事做得很好,皇上下诏书予以嘉奖。 长安有许多贵族子弟,仗着祖辈有国而横行霸道,地方官把他们没奈何,陈尧咨决心惩治他们。陈尧咨有个老朋友的儿子尤其骄纵不法,有一天,这个花花太岁到了陈尧咨府上,陈尧咨先是很客气地接待了他,然后板起脸来严厉地说:"你这样胡作非为终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和你父亲就像亲兄弟一样,今天我要代替他教训你。"于是把他狠狠责打了一顿,长安贵族子弟都被震慑住了,也规矩了许多。 陈尧咨晚年,被派往天雄作军事长官。天雄是北宋边防重地,紧靠辽邦。陈尧咨到了那里,只见城墙多年未修葺,己有损坏,城防设施及武器也破旧不堪。他认为北方有强敌,这样大意是非常危险的,于是把这些一一加以修葺、整治、完善,大大加强了边防力量。 陈尧咨卒后,朝廷加赠他太尉官衔,赐谥号"康肃"。
[ 此帖被易东方在2012-11-15 02:1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