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无始轮回我们什么身份都做过,至今一事无成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126
威望: 2426 点
金钱: 2496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8844(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0-22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 无始轮回我们什么身份都做过,至今一事无成

无始轮回至今,我们为欲尘虚耗了无量所依身,至今一无所成。过去无边的所依身都为追求五欲而无义地舍弃了,没有修出大义功德,现今若不修行也要如是唐捐无数色身,想到这点应生厌离,将心投注到具大义的解脱菩提道上,用今生所得的暇满身修持法道、成就大义,从苦患无义的生死中超出。


【如是又如《华严经》云:“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未能承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


这又如同《华严经》中所说:“你应当忆念过去为了诸欲,虚耗了无量的先前所有色身,现今为求菩提具足禁戒,由禁止受欲来摧伏贪欲。你应当忆念过去为了诸欲,徒耗了无边的先前所有色身,由此未能承事恒河沙数的诸佛,未从佛闻如是甚深正法妙语。


这段首先讲“如是又如《华严经》云”,以上开演的受苦乐无边之义就如《华严经》中所说。这里有两颂,两颂的前二句相同,都是忆念为诸欲过去已徒耗无量色身。后半颂不同,第一颂是说今取大义,过去既然已唐捐如是色身,现在就不能再白白扔弃,要用此身求取菩提大义,为此要受持禁戒,以禁戒摧伏贪欲。这是扭转无量劫来的无义之路,走在具义之路上。第二颂是思维过去未取实义,就是因为耽著诸欲,唐捐无量色身,而未能亲近佛陀、听佛说法,无从趣入解脱之道,以至于今天都还未解脱。这是讲求诸欲障道的过患。前面是从正面讲,现在要求取大义;这颂是从反面说,过去未取大义。两颂合一起,想到过去未取大义,现今就应求取大义,为求菩提而修法道,为此要受持禁戒、摧伏贪欲等。


(一)忆念徒耗诸身今取大义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这二句是两颂共同的。你应忆念为了诸欲,徒耗了前边际的诸色身。这是经上佛教诫弟子众要如是忆念。“诸欲”即色身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五欲,也就是种种所爱的欲尘受用。“欲”本来是心上的状态,五欲境何以称为欲?境能引发贪欲,因此叫做欲。“徒耗”即白白虚耗,没有以此成办大义,最后唐捐,就叫徒耗。“诸身”是诸所依身或色身,“前边际”是说往前看无边际,即往前的一切,“诸身前边际”是指过去的一切所依身。两句合一起,佛教诫应当忆念往昔为求取五欲,白白虚耗了此前的一切所依身。轮回至今已舍弃了无量色身,都是为何舍弃的?贪欲。这是从主要讲,在欲界中所求就是欲尘,为此奔波一世,最后死去舍掉色身,色身都为欲尘而白白虚耗,没有得到实义。


思维这二句时要转来教诫自心。“汝”是你自己,“汝应忆念”是要对自己说:心你要好好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你过去为了求取欲尘,浪费了此前的一切所依身。(当然这是就多数来讲,生在色无色界就不是为了欲,色界也有色身,但不是为欲尘,无色界没有色身,更不是为欲尘。但流转生死在色无色界受生相对较少,多半都生在欲界,在欲界都是为欲尘。)


后二句讲今取大义,今后我要求取大义。“今求菩提具禁戒”,现今我应求取菩提果,为此要具足禁戒。也就是过去已为欲尘浪费了这么多所依身,现今我要求取大义。何者是具大义的事呢?唯有成就无上菩提,所以现今要求取菩提。


求取欲尘最终会落得一场空,不但无所得,而且受大损害,贪欲增长、烦恼炽燃、生死无边、受诸苦痛,是无义具苦的事。贪欲本来不该求取,它是苦性、具过患、无实义的法,我却将它执为乐性、有功德、有实义,受它欺诳不断追逐。这是我求错了,最后一无所得还受苦。这个冤枉路一走就走了无量劫,现今看清它是颠倒的,求取欲尘决定从苦入苦!就像先前观察的那样,贪欲以受乐无法满足,现前只会令贪欲炽燃增长,当来引发无边生死、感受无量大苦,所以它是一条从苦入苦的路,不值得求取。


而菩提是至极安乐的果位,远离一切生死衰患,具足无边圆满功德。证到大菩提自他二利俱皆圆满,是最圆满的所得。不止证菩提时有大安乐,就在求取的路上,行菩提道之时就已经处于安乐中,所以是从乐入乐之路。看清以往路线的颠倒就要扭转过来,这是人生方向的巨大转折,此处说“今求菩提”,现今我要求取菩提。


要求菩提就要实行,即“具禁戒”。从大乘道来讲,求取无上菩提须行菩萨万行,要受菩萨戒、行持三聚律仪——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其中律仪戒是后二戒的基础,通于别解脱戒,就是别解脱戒以菩提心摄持转为律仪戒。此处“具禁戒”主要是从律仪戒来讲。“禁”是禁止恶行,“禁戒”即禁恶的戒律。别解脱戒主要内涵在断恶,断除身语七支的恶行,以此说为“禁戒”。


那么戒是否只有“禁”的含义?不止,从别解脱戒来讲也有禁、行二分,即常说的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断除身语恶行,作持是行持种种善法,如出家人作读诵、修行、利他等善法。但其主要义在禁恶上。菩萨戒中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多数是行,也有禁恶分,此处主要是从别解脱戒来讲。别解脱戒是为从生死中别别解脱而制定的学处,生死根源主要在贪欲,所以别解脱着重对治贪欲,下面由此说明由禁戒摧伏贪欲。菩萨戒中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着重对治嗔恚,因为利益众生需要慈悲心,与慈悲心相反的就是嗔;密乘戒主要对治痴。


“由禁于此摧诸欲”,由禁止此欲尘而摧伏贪欲。“此”指欲尘,“禁于此”即禁止欲尘,换句话说禁止受欲。此处“诸欲”指内在的贪欲,前面的“诸欲”(“汝应忆念为诸欲”)指外在的五种欲尘,两个含义不同,一内一外。


由具足禁戒而禁止受欲,就能催伏贪欲。别解脱戒或律仪戒重在对治贪欲,受持它就能禁止享受欲尘,这是持戒的重点。比如在家受八关斋戒,一日一夜除不杀盗淫妄外,还要过午不食、不著香花蔓、不享受歌舞等等,主要就是对治享乐,不享受淫欲,不过度饮食、娱乐、享受等等。出家戒更是如此,在断欲上更严格,不论何种出家戒,首先不能享受男女之欲,其余种种世间享乐也都尽量对治。由此就看出“禁戒”的内涵重在断除享乐,所以持禁戒就能禁止享受欲尘。


为何要这样做?别解脱戒是解脱的方便,生死的根源在贪欲,虽然三毒烦恼都是生死根源,但以贪欲为主,所以能解脱的戒律着重对治贪欲。小乘特别强调不贪,以种种方便制伏身心不贪著欲尘,这样才能渐渐远离生死、趣近涅槃。假如还是一如既往地享受,甚至加重,那就不是趣近涅槃,而是入于生死、远离涅槃。别解脱戒是让行者趣近涅槃,首先以学处让行者守护诸根,减少或断除受用五欲,贪欲变薄弱乃至制伏,最终彻底铲除,就解脱生死了。佛在制戒时有这样的考虑,因此很多处都让尽量不享受饮食男女等,维持基本生存,身心清净地修行。


因此“具禁戒”就能“禁于此”(禁止受欲),由此能“摧诸欲”,摧伏内在的贪欲。不去享乐,用持戒的方式制伏贪欲,至少现前不现行,将来再以见无我的智慧断除贪欲随眠,就能彻底灭除贪烦恼。


两句合一起,现今要希求大菩提来成就大义,为此要持基础的律仪戒,禁恶的律仪戒受持后就能禁止受欲,由此摧伏贪欲。这样就将无始劫来的享乐颠倒行扭转过来,过去都是享受欲尘、增长贪欲,现今行菩提道持禁戒制伏享乐、摧伏贪欲。


(二)忆念徒耗诸身未取实义


再忆念过去徒耗了无量色身,未以此求取实义,即没有求得心要义,未以所依身事佛、听法、修道,都白白虚耗了。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这二句是重说,我们也要重新教诫自心,让它忆念过去为欲尘而虚耗了此前的一切所依身,由求诸欲就障蔽自心承事诸佛、闻法修行。


首先障蔽承事诸佛。“未能承事恒沙佛”,没有能承事恒河沙数的诸佛,就连一尊佛也没有承事过。本来得过无数身,过去生中也应值遇过恒河沙数诸佛,但由于心为欲所引诱,疯狂弛求,尽其一生都在追逐五欲的道路上奔驰,没有机会亲近佛听法,所以未能承事佛。一世如此,世世都如此,以至于至今连一尊佛也没有好好承事过。


其次障蔽闻法修行。“未从佛闻如是语”,没有从佛处听闻如是法语。“如是语”,应当是经文前面佛所说的胜妙法语,具体不得而知。未从佛闻法是因为未承事佛,先要在佛身边承事供养,佛欢喜说法才能闻法。如果没有亲近承事,离得很远,就无法听法。为什么未承事?整天忙着追逐五欲,没有时间亲近佛,就没有时间听法,最后也就无从修行。


过去每一生都这样,虽然值遇过诸佛三宝,但不肯放下求取五欲的心行,也就不能承事供养佛陀、闻法受教,错失修行的机会,乃至今天尚是生死凡夫,颠倒迷惑、可怜可悯!这一世若再不抓住机会,就会重蹈覆辙。现今多少人都走在这条路上,已经遇佛教法,但以忙世法为借口,忙什么?说白了就是求五欲,以此不能承事善知识、听受法语,无从修行。过去无量世都如此,这一世若不扭转,将来生生世世都是这样,没有解脱的机会。这世还能遇佛法教,有听闻的机会,来世就难说了。一失人身,堕入三途,何时出来遇佛闻法很难说,所以这一世的机会一定要抓住!


这颂本身是忆念徒耗诸身未取实义,看清过去的颠倒而将心扭转过来,再依前一颂发起今取大义之心:现今一定要行菩提道,为此要受持禁戒、摧伏贪欲,从颠倒之路中转过来!这是第二颂思维的重点。以上讲“不修行今后会怎样”是发挥思维,颂中没有直接讲,下面释意中讲到这点,所以我们的发挥也符合宗大师的开演。


这二颂极具加持力,大家应当背下来,再再读诵思维。记得过去一起学法的道友都有共鸣,感觉这两颂很有加持力,中士道当初都能背下来,很多年过去其他都忘掉了,这两颂仍能背出,一背就很容易发起感触,这就是佛语的加持力。诵持这二偈能提醒自己过去是如何浪费所依身,将来又当如何,思前想后未来的路线就能定下来。这是非常殊胜的修法,应以信心受持,空闲时再再背诵。


这样的胜妙法句如果看轻,没有信心、恭敬,学过去也就不过如此,“传说中士道很殊胜,但听下来也就这样,没什么殊胜啊!”不是它不殊胜,是没有信心恭敬接纳,再好的法在自己这儿也不起作用,法失效了,自心把它染污了。以信心恭敬受持哪怕一两个偈颂,一生中都会产生很大作用。从我自身修学来讲也是这样,过去总体上中士道下过功夫,至今仍起很大作用,在指引着我。特别是《华严经》这二颂,我忘不了,心里常能想到,一想到就发欢喜,读诵忆念,一忆念就感觉我再不能往生死里走,正念就容易提起来。中士道每段都有类似感受,但《华严经》这二颂感受最强。


现在讲这两颂,就想到八九年前我学这段时的情景,当时的人已各自分散,所学的法却烙印在心里,现在产生作用。我想我们也一样,现在一起学习,将来因缘消散,大家各自延续修行道路时,这些法义只要在心里能发生作用,这场聚会也就值了。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无始轮回我们什么身份都做过,至今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