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分释十缘发心一 | 念佛重恩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087
威望: 1441 点
金钱: 2911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1049(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5-16
楼主  发表于: 2024-01-29 09:55

0 分释十缘发心一 | 念佛重恩

分释十缘发心一 | 念佛重恩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发表于江西

原文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这一段开始,就具体地来解释发心的十个因缘了。首先就谈第一个因缘:念佛重恩。什么叫念佛重恩呢?这里的佛,就以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世间的教主——作为一个标范来谈了。释迦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是能仁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能仁是以慈悲利益众生,寂默是以宁静安立自己的道业。也就包含着自利利他的德性在里面。



我们在本生故事里面也会知道,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的菩萨道的行业。最初发菩提心,是在无量遥远的时代,有一位古释迦佛示现。有一位陶师供养佛,发心要成佛,成为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佛,并希望自己成佛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名号,希望自己的弟子也跟古释迦佛的弟子是一样的名称。这位陶师正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还真的给他复制过来了,这是“最初发心”。从藏教来说,从初发心到圆成佛果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了;从圆教来说,那是动经尘点劫了。







既然发了菩提心,那就要悲心度众生了,所以为度我等众生故,“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六度万行,就是舍己从人,就是以无我的智慧,真的是不为自己,就是为了度众生来修行。这样的修行动经无量劫,所以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是无量劫,所以我们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只是这一世在这个世间作佛了。《法华经》称性而说,由迹开本,我们才知道释迦牟尼佛乃是尘点劫以前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了。他所度的众生无量无边,从地下涌出的菩萨都是无量无边,都是释迦牟尼佛教化发心的。所以他不是这一次来,而是多少次来我们这个南阎浮提来作佛度众生,这是他成就佛果后的事。那成就佛果之前,行菩萨道的过程,那也是动经无量劫,“备受诸苦”啊!行菩萨道要利益众生,很辛苦啊,叫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哪。修六度布施,不仅钱财外物要布施,就是头目脑髓也得布施,妻子孩子也要布施,国王位什么的都要布施,而且是带欢喜心去布施。看到老虎奄奄一息饿得要死,就舍身饲虎,把自己的身体血肉舍出来救老虎;为了救一只鸽子把全身的肉都割下来也在所不辞;在饥荒的时代自己变成大肉山;在缺水的地方变成大河流;修忍辱,被冤家片片割截身体,不生瞋恨而且发慈悲心;为了度众生求法,为了半偈,可以献出生命;能够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以髓为水。你说辛苦不辛苦?所以发菩提心不是口头上的,那是要真干的。





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很多,最后成就菩提心的人很少?菩提心难发而又容易退转,这是特点。难行哪,难忍哪!舍利弗有一次发了菩提心说要度众生帝释天就得考验他是不是真的发菩提心。因为天人都知道,很多人都是口头上发的,经不起考验的,所以就要考验一下。如果三关的话,舍利弗也过了两关,最后一关就过不去了。帝释天变化成一位婆罗门年轻人,说我要一个药引子救母亲,而且要的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的眼睛作药引子。舍利弗说我正好发菩提心,我正好就要度众生嘛。舍利弗就把一只眼睛挖下来了,这叫难舍能舍吧,这眼睛不容易舍呀,他毫不犹豫地割了一只眼睛。那婆罗门年轻人说,你怎么这么性急呀,我要的是左眼哪,你怎么把右眼挖下来了?舍利弗说,哦,好,你要左眼,再把左眼挖下来。这是不是难行能行哪?这两关都通过了。最后这婆罗门年轻人拿到他的两只眼珠子一闻,说你这眼珠子是臭的,抛在地下用脚蹋。这下,舍利弗就受不了了,你这个弊人,这么难度,我不理你了。众生难度,我还是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吧,以声闻乘去求寂静涅槃吧。众生是刚强难化呀,这就叫难忍不能忍。很多菩萨行菩萨道,难舍他可以舍,难行也能行,最后难忍他忍不了。我们僧团做执事的,有的就是这样,辛苦没关系,但是被别人诽谤了,他受不了。这个忍辱波罗蜜,就是要忍哪。你如果还忍不了,说明你对空性还没有把握,还有能所之相。所以“备受诸苦”这四个字,真的是谈何容易呀!当释迦牟尼佛最后成佛的时候,百万魔军来攻击,所有的刀箭都变成莲花,魔王波旬都很惊讶,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法力?释迦牟尼佛说,你只是修了一点福报得到魔王的位,我是动经无量劫,舍去了无数的生命修行。波旬不相信。地神出来作证,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寸土地不是菩萨为度众生流血的地方啊。你思惟一下“备受诸苦”是什么概念!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佛是有同体的大慈悲心。众生在造业,佛悲悯不已,他要用种种善巧方便来教化我等众生不要去造业。要讲因果,讲轮回,用种种苦切的语言来讲,造了什么恶就要到什么地狱遭受多少劫的苦果,来教化我等众生。但虽然听到佛的这样的悲心的教化,我们还是那样的无明愚痴,不相信,不接受,还认为这是佛的方便之语,佛是吓我们的,哪有这回事啊?就类似于现在一些人,你跟他传达佛讲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他不相信,他还哈哈大笑:“没有这个事。”那他造业就更没有阻拦的力量了。那造业会到哪儿去呀?那一定要下地狱的。所以当佛在经典当中对阿难说这句话——在佛眼所看,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的时候,佛多么地哀怜哪。众生就是刚强难化,不相信,不接受,于是行为不改变,还是按照他的贪瞋痴的烦恼去做事,三恶道就是他的归宿。



我们在三恶道轮回了很久了。我们堕到地狱的时候,佛也没有舍弃我们。我们堕地狱在那里水深火热,刀山剑树,灰河血河,佛就更悲痛了。因为佛是跟我们同体的,佛是看一切众生等同一子,如罗睺罗啊。你说作父母的看到自己唯一的儿子下了地狱,他是什么样的悲痛?别说是受地狱苦,就是受人间牢狱之灾,父母都不得安宁哪。所以释迦牟尼佛悲痛啊,悲痛得就想代我们在地狱里面受苦,让我们置换一下,佛替我们受苦。佛是这样的悲心。但我们造的恶业实在太重了,虽然佛想代我们受地狱之苦,但我们还是在地狱里面不能信受,不能被救拔。这业障,“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啊。在地狱里面的众生,每天万死万生,佛放光他接收不到,佛的慈悲声音他听不到。这时候业力不可思议呀!就像饿鬼道的众生,他饿得要命,干渴得要命,但是他一接触到河流,本来都是水量丰沛的河流,河流就干涸了,或者河水变成了脓血了。就同样的水,我们看到的是水,饿鬼看到的是脓血,这就是业力重。证阿罗汉果的人有宿命通,他一知道自己原来在地狱受苦的情形,他的那种恐惧,不是流汗哪,是流血呀,每个毛孔里面出血呀!那很苦很苦啊,我们还体会不到这个苦。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受苦刑,用三百根矛来刺他的身体,我们觉得凌迟或这样的苦应该是很苦了,但与地狱的苦相比这是小菜一碟,地狱比这苦百千万亿倍呀!






这样在地狱里面好不容易苦受完了,一般的业果,是地狱道受完就到饿鬼道,饿鬼道受完到畜生道,畜生道受完到人道,人道里面又是六根不具、聋盲喑哑、下贱贫穷。得人身也是侥幸,说明生到了善道,比三恶道要强得多,在佛的眼里肯定比较高兴,比较欢喜了。所以佛就赶紧过来,以种种方便要令我们在人道里面听佛法,种善根。所以佛在人道里面,正面地他是示现八相成道,这是显的一面;隐的一面,实际上佛有无量的化身,以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随缘示现,教化众生,“令种善根”。乃至于现在,我们不要以为佛已经灭度了,好像跟我们没有关系了,实际上佛的涅槃是一个示现。佛灭度之后仍然要以百千亿的化身,跟地藏菩萨一样,来救度众生。佛不是说涅槃了该休息一下了,还是没有休息,佛要让我们种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根。



这样就动经无量劫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跟随着我们,“随逐于我”。虽然我们迷惑颠倒,刚强难化,不知恩不报德,但是佛心没有一念暂时地放弃我们。这些情形,我们知道吗?我们一概都不知道啊。就像《楞严经》讲的“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就像慈母忆念离门远出的儿子,但这个儿子舍父母而流浪,他是从来不会想到在故乡还有一位慈母天天在系念他,关爱他,盼望他回来。我们一概不知道。





实际上,《梵网经》说佛来这个世间已经八千次了。那就这一世来说,也就是在距离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示现了八相成道。佛这一世降诞在迦毗罗卫国,示现为一位太子,逾城出家,苦行六年,夜睹启明星悟道,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当佛出世的时候,“我尚沉沦”。“我”就是自称,我业障重,还在三恶道里面流浪。现在侥幸得到人身,一看佛已经灭度了。所以佛在这个世间的示现是稀有的,是短暂的,就比喻为优昙钵罗花。昙花一现,就像电光一闪就没有了。所以这些都是自已在感慨呀,自悲呀,悲痛啊。我是什么样的罪业生到了这个末法时期呢?五浊恶世末法之秋啊,生到这个时空态里面的都是罪业甚深的众生,一定要有这种自知之明哪。所以省庵大师说我是何等的罪业生到这个末法时期。省庵大师在世的时候还是清朝初年,也是清朝最好的一个时段,他都感慨自己的罪业,如果到了现在他不知道要怎样更深痛地感慨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出家了,是何等的福报而能够出家!出家一法,在佛教里面它是给众生开启了一条胜妙的解脱之路,全新的生活方式,一切诸佛都是示现出家来作佛的。家庭就是烦恼的渊薮,所以一个人有福报,有善根,他才有出家的机缘。现在看来,有的人觉得出家好像是你在社会上受到挫折,活不下去,他可能还有这么一个偏见。世间活不下去的人多了,你就问问乞丐,他饭都没的吃,劝他出家,他是坚决不出家的。为什么?他没有这个善根,他认为出家太难受了,所以出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要真正出家,不仅出两扇门之家,乃是要出烦恼之家,出三界之家,这才是真正大丈夫之事,这就要有福报。



那是何等的业障不见佛的紫磨真金身,又何等的幸运而在末法时期以出家的身份能够遇到佛的舍利!,“躬”就是亲自,“躬逢舍利”就是能够亲身逢到佛的舍利,具体地就是阿育王寺的佛舍利。阿育王在世的时候是大护法,役使鬼神在阎浮提建造了八万四千座舍利塔,其中在震旦国有十九处。现在好像就在宁波的阿育王寺发现了一处。这是在西晋的时候有一位菩萨,叫刘萨诃,他示现为一个猎人。有一次他生病快死了,遇一梵僧说你本来要下地狱的,要忏悔业障必须要寻找舍利。所以他病好后就到处寻找,结果在鄮山这个地方就听到地下有钟声,他就在那拜拜拜……,诶,终于从土下涌出了这么一个舍利塔,所以就在那里开始建一座寺院。现在拜的人也很多了,不是很大,粟米那么大,大家反映看到的各种颜色不一样,有机缘大家可以拜一拜。






舍利就是佛的灵骨。在《法华经》它有一个说法,本来佛是可以长久住世的,只是由于众生的业障重,如果长久住世,他就生不起稀有难遭之想,他就不会去赶紧修行。所以佛就示现涅槃,也是为度众生故。《法华经》中有个“医子喻”,就比如一个做父亲的,是位良医,他的子女误服毒药,他配了很好的草药,那些未迷失本心的子女马上服药,病就好了,其余那些迷失本心的子女不肯服用。就比喻他天天在家里,子女都觉得很熟了,对他的教诲不放在心上,不去如教修行。他就方便说:我要出去,出远门了。我给你们留下了一些药物,如果有病的时候,你们可以服药,就能恢复健康。这个父亲离开出远门之后,家里的小孩还是没有感觉,过了一段时间,忽然有人来报信了,说你的老父亲在外面去世了。这些子女们听说自己的父亲去世了就很悲痛,悲痛之余就想起来了父亲临走的时候留下的药,所以开始就服这个药。服药后那种身心的迷狂状态就好了,清醒了。等到他们健全的时候,父亲回来了。所以这个示现,说在外面死亡了这就比喻涅槃,使者来报信就比喻舍利子。通过舍利子,大家去拜它,知道这也是提醒一切法的无常。佛不在这个世间,他的教法还留在这个世间,所以拜舍利,消业障,得福报,开智慧,引发众生的信根,这是佛用舍利来度众生的一个善巧方便。所以省庵大师说自己能逢到舍利也是非常庆幸的,所以他感佛恩,能够燃指香供佛啊。





所以如是这样地思惟,就是悲喜交集,一方面悲痛自己的业障重,罪业大,一方面也庆幸自己还能够出家,还能遇到佛的舍利。所以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种了善根,那今生怎么能闻到佛法呢?闻不到佛法,怎么能知道无量劫以来佛对我们这么大的恩德。我们多生多劫生生世世曾经接受过佛的这么巨大的恩德,读佛经我们才会知道,要么你不接触佛法根本就不知道。因为我们这些业障重的众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知恩不感恩。知恩就很难,感恩要付出行动就更难了。



要思惟佛对我们这样的恩德,比山还高,比地还广。用大山之高、大地之广来比喻佛对我等众生的恩德,都难以比况百千万亿分之一分、两分哪!既然佛对我们恩德这么巨大,那怎么去报恩呢?虽然我们也可以去供养佛舍利,佛舍利要用精美的饮食、香花供养,幢幡、宝盖、音乐都能作供养,但是真正报佛恩的核心,还是要顺应佛心,称合佛心。佛心是什么?佛心是大慈悲心,是欲令一切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心,所以要了解这种情况。所以真正报佛恩就得要发菩提心,这就像《普贤行愿品》讲的,要广修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何为法供养?法供养就是菩提心、菩萨道的核心内容,共有七种,“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就是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无三宝处建立佛法。众生之所以轮回受苦,就是由于没有闻到佛法,不知道生命的真相,所以,我们要报佛恩,就得要弘扬佛法,住持佛法,来救度轮回当中苦难的众生。








如果不这样做,你用其他的方式来报佛恩,纵然你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搭进去,粉身碎骨,你岂能酬答佛恩之百千万亿分之一呢?你说我们天天去送上供养,难道佛需要我们一挂香蕉、几盘饮食吗?有的人供养一点水果,还跟佛讨价还价:我现在有个事求你老人家了,你如果帮我解决了我就来还愿。我今天晚上要打麻将,希望能赚钱,赚到钱呢,说明你好灵哪,明天我就买一桶油,买一挂香蕉来……。有的众生跟佛菩萨讨价还价,你说佛心是这个样子吗?佛需要你那一点东西吗?所以你就是生命搭进去,把你生命布施出去,都没有办法酬答佛恩之百千万亿分之一呀!



佛需要我们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佛需要的是这个。佛早已证到无我的大慈悲,他不要名不要利,唯有要你成佛!是这么一个心。



所以我们去思惟,去忆念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恩德的时候,就要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把我们本具的菩提心给它发起来。而且要思惟无量劫以来,佛也跟我一样是凡夫,就是由于他发了菩提心,精进不退,捍劳忍苦,最终成了万德庄严的佛陀。也许无量劫以来,我也跟释迦牟尼佛同样地发过菩提心,但是自己中途退转了,懈怠了,放逸了,所以就在生死当中不断地轮回,而且轮回得每况愈下,心性智慧一点都没有开发出来。所以发菩提心度众生最终就是度自己。是由于有苦难的众生故,才生起我们的悲心,由悲心才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才引导六度万行,由六度万行才结一切种智的佛果。所以一切菩萨思惟,成就佛果的最终的因缘是由于有众生故;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就没有佛果。所以一个菩萨成佛之后,他也要转过来报众生恩。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还是在轮回的众生,一定要走上这条道路。从思惟佛的恩德这一非常情感化的角度撬开我们的菩提心门。还有一个,就是看到佛的相好庄严,他发菩提心。地藏菩萨第一次发菩提心,就是看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他就问什么样的方法能得到像佛这样的相好庄严。佛就告诉他:你如果能发大悲心去救度众生,就能得到这样的相好庄严。他就由于想得佛的相好庄严故,他发起了菩提心。有的众生是听闻到佛有无量的功德,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无量的光明,由于对佛德的这种景仰,发菩提心。



所以这里面“以念佛重恩故”也同样包含这个内涵,但是,是从佛跟众生的这个施恩和受恩,以及我们众生要报恩的层面,来谈怎么样把这个菩提心发起来。所以“念佛重恩”就构成了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殊胜的因缘。





山野老朽
级别: 高级版主

UID: 47418
精华: 1
发帖: 1704
威望: 485 点
金钱: 21840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202 点
在线时间: 13318(时)
注册时间: 2010-09-13
最后登录: 2024-05-13
沙发  发表于: 2024-02-07 05:11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留言:
南无阿弥陀佛
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分释十缘发心一 | 念佛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