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白话《唐高僧传 》丨释彦琮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514
威望: 2598 点
金钱: 26896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703(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04 11:35

0 白话《唐高僧传 》丨释彦琮

(二)译经隋东都上林园翻经馆沙门释彦琮



[译文】释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今河北唐山市西)人,出身豪门,世代儒生。彦琮少年时就聪敏过人,才华出众,见解深远细密,性情犹如水镜穷物之无私。遇物分析观察,十分周详。起初投靠信都僧边法师,考试时令他念诵《须大拏经》,近七千言,一日便会背诵。又让他读诵大方等经,几天时间也能背诵。僧边法师甚感诧异。到了十岁时,方才出家,改名道江。后以慧解闻名遐迩。听闻《十地经论》,声誉大振,为州邑所推崇。十二岁在巏嵍山读诵《法华经》,寻究未久,便游方邺县,沿袭旧法从事讲学。后来返乡寺讲《无量寿经》。当时太原王劭任赵郡佐,寓居寺院之内,听后极表赞叹,对他甚表尊敬。齐武平初年,才十四岁,西入晋阳,一面听法,一面讲经,名声远扬。尚书敬长瑜及朝秀卢思、道元、行恭、邢恕等,都十分钦敬他,共同建斋,请他讲《大智度论》,并亲自聆听,都赞叹他之讲解为闻所未闻。后来齐后西往晋阳时,被请入宣德殿讲《仁王经》。国统僧都,都对他十分恭敬。听众达二百多人,都是当时沙门精英。皇帝亲临法席,文武百官,都前往侍候。皇太后及六宫嫔妃,亦都前去听他说法。皇帝敕令侍中高元海,扶彦琮登上法座,侍候左右。道江神气朗拔,众咸惊叹,析理清晰,无不景仰。十六岁时,父亲亡故,道江自此之后,更加厌弃功名利禄,一心研读佛典、诗书乃至诸子百家、春秋史籍,与右仆射杨休之及文林馆诸贤交谊甚厚,但他生性好静,非有延请不随便造访。唐高僧传唐高僧传道江初受戒时,日诵戒本万言。此后,专习律藏,进而研讨行科。到周武帝平齐之后,被延请入宫,皇帝与之共谈玄理,他很能领会皇帝之旨意,颇得皇上宠信,敕为通道观学士。时年二十一岁。他与宇文恺等周代朝廷硕学,侍奉皇帝研读《周易》、《老子》、《庄子》等典籍,道江当时外穿俗衣,内着僧服,并更名为彦琮。武帝曾自撰道书,号称“无上秘要”。在当时预沾制令,特蒙收采。至宣帝时,更是大等齐醮,每醮往往累日通宵。在与皇帝谈论之际,常语与佛法,宣帝因之颇受影响,对他亦颇为赞赏,拟授予礼部等官职,他皆不受,与朝士王劭、辛德源、陆开明、唐怡等,情谊甚笃,号为文外玄友。大象二年(公元五八O年),隋文作相,佛法稍兴,彦琮便为诸学者讲《般若经》。大定九年正月,沙门昙延等,一齐上奏,要求剃度出家,彦琮才得准落发为僧,时年二十五岁。至该年二月十三日,高祖禅位,改号开皇,彦琮即登讲席,四时相继。长安道俗二界,都汇聚其门下。他融会佛理,大弘正法,沐道者数以万计。他又与陆彦师、薛道衡、刘善经、孙万寿等一代文人学士,撰著《内典文会集》。又为诸沙门撰写唱导之法,一改旧时体例,繁简相半,相互传习。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隋高祖至道观,见画有老子化胡像,大感诧异,遂下敕召集诸沙门、道士,共论其本。又敕朝秀苏威、杨素、何妥、张宾等精通玄理者,详加论议。当时彦琮亦在其中。先是道士陈述,言老子化胡之根据,彦琮因之作《辩教论》,指出道土所言之荒诞无稽,共有二十五条,条条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深得宰相之赞赏。该年西域传来佛经,即下敕让他翻译,这正合乎彦琮之愿望,他因而极感欢欣。后来跟从文帝东巡,当时炀帝总督河北,久闻彦琮之声名,遂把他请至自处,二人一起谈论佛法,很是投机,就把他请入内堂,请他讲解《金光明经》、《胜鬘经》、《般若经》等。
此外,彦琮又奉命撰修文疏,文采飞扬,遥契旨趣,很受各方人士赞赏。炀帝又让他住进大兴国寺。尔后,凡有新篇旧作,常令彦琮与之应对唱和。又派萧悫、诸葛颕等,经常前往问候、致意,畅谈名理。其时,隋秦王俊,镇守太原,延请彦琮前往,居于府宅之内,问候殷勤。有一天,彦琮夜里梦见一黄色大人像,身长三丈,执玻璃椀,对彦琮道:“椀中是酒。”彦琮于梦中跪而受之,曰:“梦赐宝器,无任感激,但酒乃佛门所禁,不敢饮用。”醒后不知因何而有此梦。到后来王躬亲造观音画像,张贴于内堂之中,身高形象与梦中所见一模一样,彦琮悲喜交集。


至开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敕召入京,掌管翻译事宜,住于大兴善寺。朝廷供养殷勤、丰厚。当时隋文帝盛弘三宝,每次设斋,皆陈忏悔,文帝亲自手执香炉,彦琮则任倡导,铺陈国事,盛赞皇猷,皇帝每次都为之动容,十分赞赏他之宣导。当时炀帝身为晋王,于京都曲池营建园宅及日严寺,隆礼延请彦琮永住是寺。因之,朝廷大臣显贵,都经常到该寺去看望彦琮,并与之共论佛法,畅谈玄理。与印度学者多注重思想旨趣不同,中土人士多以文诵为先。彦琮乃专门寻找贝叶经典,日诵万言,故《大品》、《法华》、《维摩》、《楞伽》、《摄论》、《十地》等经论,彦琮都用梵文版本,受持读诵。每晚必定阅读完毕,才会停止。


仁寿初年,敕令他送舍利往并州。当时汉王谅,在所管辖的区域内营造寺院,并建有宝塔,即现在之开义寺。彦琮初到塔处时,终日云雾缭绕,等到将近中午时分,忽然云开雾散,碧空万里,彦琮等便把舍利安置于塔中。又感应五色祥云环绕其间。


仁寿末年,又奉敕送舍利往复州方乐寺,今已改名龙盖寺。本来这里是一片荒地,南齐时才建立此寺。北周毁佛时又遭破坏,现仅留下遗址,但此处地势开阔,适宜建造寺塔。遂令人进行修治,忽然觉得头上发痒,用手一抓,竟得舍利一粒,形如黍米,色彩鲜艳。用两把斧头夹着敲打它,两边俱陷了进去,而舍利毫下受损。越是敲打,光泽越着鲜艳。后来,掘地至七尺深时,又发现一个砖砌的宝藏,内有铜银诸盒,盒中清水、香泥依旧。清水之下,似有一颗舍利,但怎么也捞不到,才知道刚才头发中所得那个舍利,本来盛在银盒之中。后来又寻石造函,到处都找不到合适的。后于竟陵县界,寻得一石,一经磨治,此石却变成玉,光彩夺目,石中能照众色像。把此石拿至塔处,又感来一鹅。当鹅飞至石函处时,变得十分温顺,与石相伴,形影不离,虽然看见其它鹅群,也不予理会;把它赶走,过会儿又跑回来,前后有十日时间。有人将它捉到别的地方,它便鸣叫飞翔,越墙而入,等到把石埋好之后,它又独守该塔,在塔四周来回走动。此舍利亦感动塔前池里的鱼龞,其时都把头伸出水面,望着舍利。彦琮遂为这些鱼龞说法,过了好几天才隐没而去。此舍利还感动塔前井水,十五日间,自然涌溢,埋过之后,涌溢乃止。四月八日,乌云密布,近中午时,云彩都集中于塔上,五彩间错,映发日轮。等到把舍利埋好后,乌云乃散。彦琮赞叹此类嘉瑞,以状奏闻皇上,皇帝听后,龙颜大悦,敕令录为别记,藏诸秘阁。


仁寿二年(公王八O二年),下敕令彦琮撰《众经目录》。彦琮把经典分为五类,即单译、重翻 、别生、疑、伪。依照经典内容各自定位,流传天下。过了不久,又下敕令他撰写《西域传》。他对此平时就很有研究,遂考核异同,纠正错讹,且多发现,所以京城名达,都以他所撰写的为准。其时有王舍城沙门,从西域来中土拜谒文帝,此事另于后传中记载。将回本国时,请赐《舍利瑞图经》和《国家祥瑞录》,文帝又令彦琮翻为梵文,合成十卷,赐诸西域。


彦琮其人,博闻广见,文采飞扬,京城之僧俗二界,对他都十分推崇,凡新译经典,及讲解《大智度论》等,都请他作序。他又著《沙门名义论别集》五卷,词理清新,后学皆师事钦敬之。大业二年(公王八O六年),东都新建成,他与诸沙门前往朝贺,被召入内宫,皇上与之叙谈通宵达旦,其为时主见重如此。后来,皇帝下敕,于洛阳上林园立翻经馆,让他住在馆内,供给丰盈,甚至超过于朝廷群臣、显贵,其时,于新平林邑获得佛经共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多部,都是异国文字,写于树叶之上。皇上特下敕,送至翻经馆让彦琮研读,并让他编序著录。彦琮把它整理为五卷,分为七例,所谓经、律、赞、论、方、字、杂书。若用汉语把这些典籍翻译出来,可译成二千二百余卷。后来,皇上又令裴矩与彦琮一起修撰《天竺记》,文义兼备,脉络清晰。彦琮前后译经,计二十三部,一百多卷,制序述事,多置于经首。他平时常患虚冷之疾,时常发作,因病卒于翻经馆,世寿五十四,即大业六年(公元六一O年)七月二十四日。家人哀悼,归葬柏人。刚患病时,体弱神清,问弟子曰:“斋时到未?”弟子回答道:“斋时尚未到。”又闭目而睡,如此再三,乃回身引颈,对着门外视曰:“斋时一至,我之终期就到了。”索水洗手、焚香,让人拿来弥勒画像,合掌谛观,开目闭目,如是再三,如入禅定,不久就入寂而终。弟子拿新棉衣请他穿时,才知道气息已绝。……彦琮晚年读诵梵文经典四千余偈,共十三万言,七日一遍,坚持不懈。他久事传译,妙体梵文,中土群师,都很推崇。至于音字训诂,以往所作,罕得相符,乃著《辩正论》,以为翻译之范式。他曾说:“过去释道安常说:‘把梵文译为汉语,有五失本,三不易。一者梵文多倒装句,汉语则反之,把梵文翻为汉语,此一失本也;二者印度经典注重思想实质,而汉话注重文采,要把经典翻译得合乎众人之口味,则非有文采不可,二失本也;三者梵文经典,周详细密,乃至咏叹叮咛,反复再三,汉译须加裁斥,三失本也;四者梵文有义记,正似乱词,寻说句语,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五百,今译成汉文,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又更旁及,反腾前辞,而乃俊说,今悉除此,五失本也。佛经乃往圣所说,而圣必因时,今时俗已易,欲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智愚之差,有若霄壤,欲以千载以上之微言,合百王以后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离佛未远,尊大迦叶为上首,尚且结集五百大罗汉以审订补正,阿罗汉尚且兢兢若此,今离释迦牟尼佛之时代已一千多年,加之多是平平凡凡之生死中人,欲以近意裁量往圣,又谈何容易!三不易也。有此五失本三不易,译梵为汉,岂能不慎之又慎。’”……根据我的观察,道安法师独具神慧,才识高卓,统率先贤,开导后学,修经录则法藏得以疏析,理众仪则僧宝得以兴盛,世称印手菩萨,诚非虚言也。详细阐析梵文典籍之难易,一一语及译经之人的得失,实是洞入幽微,深识底蕴。至于天竺字体,悉昙声例,考其雅论,亦甚详明。过去称呼西土,多名之曰胡国,道安虽然富有远识,但未改变通常之用语。胡本西域少数民族之后裔,梵乃真圣之嫡传。种族既不相同,自然不应混为一谈。然而平时人们不善于区分二者,见有西域之人,就说是梵种;实是梵种,又认为是西域之人,良可哀矣。……私下以为佛典之兴,本来自西域;译经之始,起自东京(即洛阳)。历代相传,至今不息。……就译经之体式说,大而言之,主要有十条:一字声,二句韵,三问答,四名义,五经论,六歌颂,七咒功,八品题,九专业,十异本,详见本论。……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白话《唐高僧传 》丨释彦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