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举不避仇 | 如何圆融“不共戴天之仇”与“杀父母亦不得报”? 大安法师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427
威望: 1555 点
金钱: 32011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5468(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1-2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06 07:37

0 举不避仇 | 如何圆融“不共戴天之仇”与“杀父母亦不得报”? 大安法师

描述:举 不 避 仇    “举”就是荐举贤人,不回避仇人。文昌帝君说,他有一世在周厉王的时候,他的父亲叫张无忌,他叫张孝友,又叫张仲。张无忌之所以被天子周厉王所流放,是由于他父亲有一个同僚叫南风成,说了他的坏话。说了他父亲的坏话,这才使得他父亲遭受了流放之苦。因此在流放的过程当中,他父亲就去世了。这是整个朝廷上下都知道的事情。那么对于作为儿子的文昌帝君来说,这就是不共戴天之仇——父亲的仇人。“终天之恨,予未之忘”,他也不忘。后来南风成去世了,他有一个儿子叫温叔。温叔,很贤良,而且很有才能,用现在的话就是德才兼备。
图片:
南风成生了一个很好的儿子。这个韦师氏——韦师氏就是前面讲的韦仲将,他是文昌帝君的同僚好友,常常对文昌帝君说,南风成的儿子,“好学无厌”——很刻苦好学,不断进取,所说出的语言非常言之有据,能够成为大家的法度,在朝中贵族子弟当中真的是非常难得的人才。而且非常感慨天道难知,真想不到南风成还有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意思就是说他的父亲不怎么地,是一个不怎么道德的人,然而他的儿子却这么优秀。

文昌帝君虽然对他父亲的仇人,有不共戴天的心怀,但是听到他儿子的善行后心里也很高兴,也很羡慕。你看这个胸怀!等到文昌帝君的官位又被提升了一级成为大夫的时候,他自己原来的那个官位就留出了一个空缺,空缺就得要有人补上去。文昌帝君就把温叔推荐上去了,做保氏的官位。保氏这个官位就是教育朝廷贵族子弟,匡正君主,也属于谏官的范围。温叔在这个岗位上做得很好,非常称职。
古圣先贤在对待仇人时的胸怀,我们在这里一定要学习。可不要恨之欲之死——“恨屋及乌”,这都不能搞牵连的。比如鲧虽然被虞舜诛杀了,但是虞舜并没有由于大禹是鲧的儿子而有偏见,在发现禹有能力后就把他提拔起来继续完成他父亲未成的治水事业,最终大禹成功了。


在周朝刚开始的时候,在周武王去世不久周成王刚刚上来的时候,周成王年纪还小,周公摄政,管叔和蔡叔就跟殷——跟商纣王的后代(武庚)联手,一起进行了一个反叛行为。反叛行为最后被平叛了,管叔和武庚都被杀了。那么管叔、蔡叔是谁呢?管叔是周公的长兄,蔡叔是周公的弟弟,就等于他的兄长和弟弟都被周成王下令杀了。但是周公并没有由于他的兄长被杀而起不忠诚的心,还是忠心耿耿地辅佐周成王。所以文昌帝君不由于他父亲的仇恨故,而使国家失去一个良好的人才,让那些贤士被放在一个下僚的位置上,可见他是善用其孝。文昌帝君肯定是孝顺他的父亲,但是没有由于这个小孝而妨碍让一个国家得到一个优秀的人才。这就是胸怀,这就是“容人之过”。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427
威望: 1555 点
金钱: 32011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5468(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1-25
沙发  发表于: 2020-10-06 07:38

Re:举不避仇 | 如何圆融“不共戴天之仇”与“杀父母亦不得报”? 大安法 ..

图片:
安士居士再讨论一个问题,他说:“我读《礼记》,书中有句话叫做‘父之仇,不与共戴天’。”就是父亲被人害了这样的仇,那一定要去报的,不能跟仇人共同在这个天下站立——不共戴天。“但是紧接着去看内典——看佛经,佛经却说‘一切怨仇,皆不得报’。”就是父母的仇也不能去报。那么儒家的典籍和佛家典籍这两种说法似乎是相反的、矛盾的,但其实各有各的至真的道理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儒家是世间的善法,按现在这一世而论,儒家是讲孝的,以孝建立道德的根本——百行孝为先,孝是从父母开始的,如果在以孝为根本的文化当中,你不报父亲的仇,这就是忘亲。所以不跟仇人共同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天底下,这样的心就是孝的一种表达。所以,不共戴天之仇要报,这是正确的。
而佛法是包含着世间法的出世间法,它是讲三世因果的,它不是在现世这一世而论的,它是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种全方位立体去看的。于是他就会见到不仅仅这一世的父母了,而是数量庞大的多生多劫以来的父母。那么多生多劫的父母,他们之间的恩怨关系都是错综复杂的。原来的父母之间,他们相互的恩怨数量也很多,就是父母当中的自相为仇的数量也很多。那你说不共戴天,你跟谁去不共戴天哪?你能一一地去报吗?所以把这个眼光一扩大到三世,才知道为什么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了。
      何况从因果的关系来说,今天你的父亲被人害了,你再去报仇,你多了一个仇杀的冤业。实际上你今生的父母被人害了,这里有他的一种业力的因果关系。他原来前辈子杀了人,今生被人杀,本来一报还一报就这样拉平了还清了。还清了也就算了,现在由于你不明白这道理,又为了你的父亲再杀了一个人。你这个杀业又算到你父亲身上,你父亲下辈子又要偿还这样的杀业,那不是徒然地使父母又增加了一个仇人吗?所以佛教的智慧看透了这样一种梦幻的善恶缘的错综复杂的报应关系,所以才能够深心地忍得下来不去报仇,这种不报实际上就是孝的表达。所以这里面两方面都是正确的。
再比如周武王伐纣。周武王伐纣在那个时代来看,实际上他是出师无名的。因为商纣王再怎么样都是天子,周武王是一个臣,这是以臣伐君的行为。但是由于商纣王是暴虐到极点,他失去了人心,也就失去了天心,这时候去伐他就转为不是伐天子,而是诛一夫了。它的概念、它的性质在改变。但是从一般的名分上来说,这里面它是有很微妙的关系的。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427
威望: 1555 点
金钱: 32011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5468(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1-25
板凳  发表于: 2020-10-06 07:39

Re:举不避仇 | 如何圆融“不共戴天之仇”与“杀父母亦不得报”? 大安法 ..

图片:
姜太公是很有智慧、很有谋略的人,是周文王把他请出来辅佐周朝的。姜太公知道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顺应民心的战争,所以“负戟从征”。姜太公帮助周武王伐纣,但是就在这个大军经过一座山的时候,伯夷、叔齐下来了。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呢?他们是那个时代德高望重的人哪!
孟子称他们是“天下之大老”。他们原来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互相推让国君的位置,因而都逃出了孤竹国。孤竹君可能是觉得小儿子比较优秀一点,就想把国位传给小儿子。但是小儿子觉得自己的哥哥还在上面,他就不当了。伯夷为了让自己的弟弟能够顺利地当国君,他就离开国家,跑出来了。这个弟弟看到他跑了,自己也跑了。这是两个这样的人。他们看到周武王大军过来时,跑下来挡着周武王的马车,跪下来劝谏,说:“你们不能这样去做。”
      “叩马强谏”是什么?这是站在名教的角度:你是臣子,你不能去伐君主,不能伐天子,这样是不对的。这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谈的。姜太公是德高望重的人,伯夷、叔齐也是德高望重的人,他们在武王伐纣上竟然有两种不同的行为,难道这两种不同的行为就是水火不相容吗?也不是。这里面没有优劣的差异。所以孟子对姜太公以及伯夷、叔齐都给予了正面的评价,都是天下之大老,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在道德,在人品方面,没有谁高谁低。但是这种行为的不同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站在哪个角度看都是对的,是这么一种情况。所以看待事情是需要智慧的。
所以儒家和佛家在对一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种不同的地方,一定要有这么一种态度去看待它。因为对一个事情的看法,第一角度不一样,第二面不一样,第三目标不一样,但是其出发点,它的那种圣贤心都是相同的。所以,一般我们阅读佛教的书籍,就更能理解儒家的义理,而且会理解得更深刻。儒、佛为什么同源哪?如果我们在佛教的心性之学上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么对儒家的心性之学就会把握得更准。所以这里面儒、佛之间有辨证关系,越读佛书越能理解儒家,换句话说,你不弘扬儒家,也就很难弘扬佛教。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427
威望: 1555 点
金钱: 32011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5468(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1-25
3楼  发表于: 2020-10-06 07:40

Re:举不避仇 | 如何圆融“不共戴天之仇”与“杀父母亦不得报”? 大安法 ..

图片:
所以儒家从现世讲的不共戴天之仇和佛教的不报父母之仇,这两者的层面、角度是不一样,但它的立论都是正确的。所以文昌帝君为什么后面谈到要广泛地行持三教?儒、道、释三教都要去行持,正是用意在这个地方。它的出发点不一样,它针对的目标不一样,它的面——时空态不一样,所以这三教一定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才是非常正确的一种文化。只强调儒教,而不强调佛教,它就不全,不完美。但你只强调佛教的那种出世间法,你对世间的伦不去讲,也会跟人情世故有很大的隔离。这里面都得要真谛和俗谛圆融,才能够事理双备。真俗圆融才是一个很好的文化。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举不避仇 | 如何圆融“不共戴天之仇”与“杀父母亦不得报”? 大安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