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又字梦敦,号学圃,晚年更号圃翁,清代名臣,安徽桐城人。
i8h(b2odQ z;c~(o@4 三代宰相之家的风水定是高人所做,此地是张英夫妇合葬墓,欣赏古人作品是我们风水爱好者的眼福。
j{U#g8 二、生平经历
miWPLnw=L 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选庶吉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
9s#Q[\B! 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南书房,张英奉命入值,并得赐房第于西安门内,深得康熙器重。此后历任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侍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
@yGK$<R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此后历任礼部尚书、国史馆总裁官。
Q140b;Z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U<pGP 张英性情温和,不图虚名。任讲筵官时,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等事,知无不言。他一生廉俭礼让,“终生让路,不失尺寸”,德行操守为世楷模。
uG5RE 张英的著作有《笃素堂文集》、《存诚堂诗集》、《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其中,《聪训斋语》是他写给后世子孙的家训,内容深入浅出,富含哲理,是桐城清河张氏的一部典范家训。他把家训概括为四句话:“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其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子孙廉俭礼让,谨言慎行,勤苦读书、乐闻规劝,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YmBo/I M 四、家族影响
#NoY}* 张英的儿子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也是清代名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历任文渊阁、文华殿、保和殿大学士及户部、吏部尚书,入仕为官长达50年。张廷玉平和儒雅,学问优长,立身唯谨,理政以慎,刑尚宽平,人赞其“既哲亦既明”。张英、张廷玉父子都担任过大学士之职,张廷玉还出任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因此有“父子双宰相”的美誉。
O#}d!}SIp 张英府邸“笃素堂”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御赐匾额。因张英、张廷玉父子先后官至大学士,乡人称为相府。张氏相府位于桐城老城区西南隅,占地面积二万余平方米,具有徽派建筑江北过渡带的典型特征,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桐城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b]-~{' + 总的来说,张英是清代的一位杰出名臣,他的生平经历、著作以及家族影响都彰显了他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德。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是什么
"mbjS(-eg 1、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A#b`{C~l 2、“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iH ~T6 3、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六尺巷已经是桐城古城的旅游景点,20XX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
[ 此帖被叶晓易在2025-09-04 15:3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