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归依三宝修法——思维佛的语功德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514
威望: 2598 点
金钱: 26896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703(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5
楼主  发表于: 2024-08-13 10:56

0 归依三宝修法——思维佛的语功德

佛语的功德,在经上有不同的讲法。一般而言,“六十支分梵音语”,佛的语功德是具足六十种支分的梵音,这一点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作了抉择。除此以外在不同的经教中还有不同讲法,比如《秘密不可思议经》中宣讲了佛“六十四种韵音语”的功德,《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讲了一百一十二种佛语的功德。
此处主要按宗大师所开演的两科来作理解:一、一时回答一切所问,二、其余种种功德。首先,佛语能在一时回答一切众生不同的请问,具有一音同时说法的胜妙功德。其次,佛语有能契合所化根机、对治烦恼等殊胜功德。
其中第一点“一时回答一切所问”请见 佛语真希有,一音答众问!
(此处引教省略)
二、其余种种功德
这一段引自马鸣菩萨的《百五十颂》,首先总的讲明世尊宣演殊胜圆音时的状况,其次具体抉择所宣的佛语有怎样的胜妙功德。
(一)总说
【又如《百五十颂》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
佛语的功德又如同马鸣菩萨在《百五十颂》中所讲,看见世尊的面轮非常悦意可爱,从这样的面轮中听闻此等极柔和美妙的法音,就如同从月轮中流注甘露一般。这一颂以譬喻显示了,我们从世尊面前听闻佛语甘露的殊胜状况。前三句是意义,第四句是比喻。
“观尊面可爱”,是讲我们观见世尊的面轮极其悦意可爱。“可爱”,是令人喜爱的意思。这是讲佛世尊的面轮非常圆满庄严,为人所喜爱。人都喜欢相好庄严,佛因为面轮极其庄严,所以众生都非常喜爱。
“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彼”,是指世尊,或者世尊的面轮。“和美”,指柔和美妙。“言音”,是指佛说法的音声。这二句是讲,我们见佛面之后,从佛面轮处听闻到极其柔和美妙的说法之音。
这样的情形以譬喻来说明,就是第四句所讲,“如月注甘露”,如同满月的月轮流注甘露一般。“注”,就是流注、流出的意思。将我们从世尊面前,亲面佛陀听法的状况,以优美的譬喻来作表达,就像满月月轮中流注甘露一样。这个譬喻要细心体会,否则会不知所云。
“月”,就是满月,譬喻佛的面轮。“甘露”,譬喻佛所宣讲的法音。在佛身功德中讲过,世尊的面轮圆满光洁,相好如同满月一般,所以此处就譬喻为月。佛从这样的面轮中宣讲出的法语,能润泽学人的内心,令闻者身心畅悦,如同饮服甘露一般,所以把佛所宣讲的法语称为甘露。我们听佛讲法,身心沉浸在法的润泽加持中,非常畅悦,确实如同服食了甘露一般。
因此,从佛极圆满美妙的面轮中,听到宣讲的极殊胜法音,确实就像从月轮中流出极胜妙的甘露一般。这一颂总的点明了从佛面轮中流出的法语极为殊胜美妙。
(二)别说佛语功德
像这样流出来的法语具有怎样的殊胜功德?下面分别作抉择。按讲义分成五科:1.佛语能对治烦恼之功德,2.佛语具善说之功德,3.闻思修佛语之利益,4.佛语应机而转之功德,5.佛语普利众生之功德。首先,佛语能对治众生心中的贪嗔痴慢等烦恼。其次,佛语因为无欺、随顺、易解的缘故具足善说。第三,讲明在闻思修佛语的不同阶段能达成的不同利益。第四,佛语能称合众生根机而宣讲。第五,佛语能普利上中下三根而作饶益。
1.佛语能对治烦恼之功德
【“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鸟;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
世尊的语言能静息贪欲的尘垢,如同雨云一般;能拔除嗔恚的毒蛇,如同妙翅鸟;能摧坏极度的无知或者愚痴的翳障,如同日光;能摧坏我慢的高山,因此也如同金刚杵。
这一颂总的显示了佛语对治烦恼的功德,佛语能对治贪嗔痴慢四种烦恼,以四种烦恼为代表,也显示了佛语能摧伏所有一切烦恼。此处的宣讲,每一个都是以譬喻意义合说的方式来讲,也就是古人说的法喻合说,句中既有譬喻又有其对应的意义。
首先,息灭贪心。“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世尊的语言能静息贪欲之尘,如同雨云一般。雨云能降下雨水,让地上浮起的尘土得以静息。比如到了夏天,人来车往,空气中有好多灰尘,如果能降一场雨,灰尘就被雨水压下去了,空气被洗刷得很干净,这样就静息了尘埃。
这里是以譬喻表达佛语能对治贪心的殊胜功德。贪欲就好像灰尘,贪心一起来,心就受到染污,所以譬喻为具染污性的尘埃。我们一闻佛语,心中的贪欲就得以静息,不再起来,这就是对治掉了贪心,以譬喻表达就是静息了贪心的尘埃,内心得以清净、不再染污。所以,佛语就好比是雨云,能对治如尘埃般的贪心。
其次,对治嗔恚。“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鸟”,佛语能拔除我们内心嗔恚的毒蛇,等同妙翅鸟一般。嗔心好比毒蛇,有损害性,会攻击人。我们常讲人心像蛇一般狠毒,就是说他嗔心大,容易对人起嗔害之心。
嗔的毒蛇以佛语的妙翅鸟能拔除。一般讲,毒蛇、龙类会被妙翅鸟、大鹏金翅鸟所食。佛语就好比大鹏金翅鸟,能拔除内心嗔恚的毒蛇。何时内心起了嗔恚,就好像毒蛇已经起来要攻击人一般。一闻佛语内心的嗔恚马上被摧伏,就好像来了妙翅鸟把毒蛇抓食一般。
第三,摧坏愚痴。“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佛语能摧坏极度无知的翳障,如同日光一般。“无知”,是指无明愚痴。“翳”,有晦暗不明的意思,所以“翳障”就是黑暗障碍。“极无知翳障”,指众生心中深度的愚痴暗障。
日光一出,外界的种种黑暗都会得以遣除。佛语如同日光,众生一闻受,心中深度的无明黑暗障碍,就得以拔除了。
这是因为佛语离了一切无明,是从无丝毫无明的佛智慧中流露出来的,在无误显示万法的世俗和胜义真相,本身没有丝毫无明的染污。以这样的佛语入于众生内心,就能指示众生见到万法世俗和胜义的真相,因此能摧破众生内心的无知黑暗障碍,如同日光破除了黑暗一般。
第四,摧伏我慢。“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由佛语能摧伏我慢高山的缘故,因此也等同金刚。“我慢”,指缘我种种的胜妙相而令心高举,就像高山一样。我慢高山能以佛语的金刚杵摧坏。我们由听闻佛语,了解到自身处于生死当中,有种种苦因苦果的过患,慢心无从发起,我慢高山就得以摧伏。因此,佛语确实就如同外在的金刚杵一样,摧毁内心如山王般的我慢。
这两颂次第显示了佛语能摧伏贪嗔痴慢四种烦恼,以此四种烦恼代表所有一切烦恼,以佛语都能摧伏,因此佛语具有能对治烦恼的殊胜功德。
我们可以对照世间凡夫之语与佛语的差别。世人之语与烦恼不相违,而可以相应,因此不具备对治烦恼的功德。譬如,与法不相关的生活语言,世间学者专家宣讲世间学问的语言等。由于宣讲者的心是与烦恼相应的,宣讲种种错谬知见,诱发人发起深重烦恼,同时语言本身也带着很强的烦恼性,我们常常说、听、学这样的语言,不但不会减除心中的烦恼,相反还可以与烦恼相应,并且在很多时候令烦恼加重。
佛语并非如此。佛语是从佛离一切无明烦恼的清净心中流露出来,是对治烦恼病的妙药。佛语句句都能减除、摧伏内心的烦恼,令我们减除生死苦因,因此极为胜妙。《宝性论》中也讲过:“能断三界烦恼语”,指佛语能对治三界所有一切烦恼。这是佛陀圣者之语不同于其余语言的超胜之处。
2.佛语具善说之功德
【“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
这一颂是讲,佛语如实照见一切取舍义的缘故没有欺诳,离了一切过失的缘故随顺,善于组织的缘故容易理解,因此佛语具足善说,或者是善说。前三句讲明佛语的三种功德:无欺、随顺、易解,第四句以此成立佛语是善说。
“见义故无欺”。“见义”,是指如实照见取舍之义,也就是对于所取和所舍等的学处之义如实照见。这是讲佛在宣讲法语之时,以一切种智遍见安乐道的走法及诸法的实相,而为众生宣讲离苦得乐的道。因此,佛所宣讲的法语是在如实显示取舍之义,是“见义”。当然,此处的含义不是指佛语自己见义,而是指佛见了义后给众生讲,所讲的法语自然在如实显示真实义。
“无欺”,是指没有欺诳。欺诳是错乱、错谬的意思。因为错乱错谬,我们误以为指示了正确的取舍之义等而受持,结果错了,发现自己受了欺诳。无欺是指佛语没有丝毫错谬、颠倒,我们信受不会被欺骗。
以见义故成立佛语无欺。因为佛语,每一句都是如实照见取舍义后宣讲出来,所以每一句都在如实显示取舍之义、万法真相,因此没有任何错误颠倒处,无欺诳,我们信受奉行不会被欺骗。这是佛语的第一个特点。
这一点很关键重要,对比其余语言,其余世间学问、外道教法等,因为宣讲者本人没有如实见万法真相、取舍之义,所以宣讲出的语言具有很多错误颠倒,这样就成了欺诳处。
“无过故随顺”。这一句义理较难确定,我们分两种讲法解释。第一种根据讲义等中所讲,综合起来理解。“无过”,指的是佛语离了一切不成、相违、不定等的过失。“随顺”,是指这样的佛语随顺真相,随顺利他。以无过故成立随顺,佛语因为离了一切不成、相违等的过失,所以极为成立,以此之故,所有一切佛语都随顺于真理,都在开演诸法真相,让受学者领会诸法的真相,以此也就利益了受学者,让其了知真相、遣除错乱,同时懂得正确的取舍。因此,佛语随顺于真相,随顺于令众生得利。相反,如果语言有过失,是不成、不定、相违等,也就是有错误,那么就不能随顺真理。以不随顺真理的缘故也就不能随顺利他,因为错误地指点诸法的真相、安乐道,会误导众生,不能令众生得利的缘故。因此,以无过故能成立这两种随顺义(随顺真相、随顺利他)。
另外,按照《四家注》中所讲,“无过”指的是佛语没有任何烦恼等过失,相当于《随念三宝经》中讲的“无病”,佛语没有烦恼等垢病。佛宣讲法语的时候离了一切烦恼等,所以宣讲的法义,能令众生在如说受行的时候,不起烦恼等的过失,包含烦恼罪业。因此,可以放心受持修学,只要内心如理缘着佛语闻思修,必定不会产生烦恼罪业等的过失。这是“无过”的含义。
外道教法、世间学问就并非如此了,与烦恼相应不相违,所以受学的时候,以颠倒染污教法的力量,会滋长内心的烦恼罪业。比如今天来讲,很多外道教法宣讲实现自我、放纵贪欲、塑造个性等,我们受了这种教法的熏染,不知不觉中我执烦恼就很大,以颠倒见解推动还会造很多罪业。这是因为教法有过,有让人增长烦恼罪业的过失。
佛的教法并非如此,极为清净,只要如理受学,绝对不会引生任何副作用,如让人产生烦恼、增长罪业等。此时也许有人会问,现在很多人学法也会生烦恼,也会缘着法师等造罪业?这点要分辨,这不是因为佛法会让人起烦恼造罪业,而是因为没有如理修学奉行佛语,以自心的颠倒状况才会起烦恼造罪业。佛语确实是离了一切的过失,是“无过”或者“无病”。
“随顺”,可以理解为无违、相顺,也就是一切佛语没有相违,都相互随顺,都是众生成佛的支分顺缘。在《随念三宝经》中也讲:“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全知解释为:佛语相互之间没有违逆,都是成佛顺缘。以这样的经文扣合此处,反面讲是没有违逆,正面讲就是随顺或者和顺,实际表达了所有一切佛语都是众生成佛的支分顺缘,彼此间相互随顺的含义。
以无过的缘故成立随顺。佛语每一分都能减除众生烦恼,不会增长烦恼,以此之故,所有一切佛语相互之间都极为随顺,都是让众生断尽一切烦恼,证得圆满果位的支分顺缘。
以上是对这一句的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将上师讲义中的解释合在一起,第二种理解要根据《四家注》配合《随念三宝经》,将意义合在一起理解。暂时来讲,没有看到确切地的决定解释,所以两种都保留。
“善缀故易解”。“善缀”,是善于组织的意思。“易解”,是容易理解。善缀是指,佛宣说法语时极其善于组织语言,没有文法的错乱与不通顺等的过失,所以所宣的法语文意明显,非常容易理解,不会晦涩难懂。
一般来讲,如果没有组织语言的智慧,表达起来往往较为啰嗦重复、前后错乱、语言不通顺,以这些过失,讲出来的话就会晦涩难懂,语意不明。
我们平时听人讲话,在这方面会有很深的感受。如果一个人组织语言很善巧,听他讲话是种享受,简明、直接又流畅,听起来意思明显,非常容易理解。假如不善巧,有很多啰嗦、语病不通的问题,讲的意思不明显,晦涩难懂,听的人就很费劲。这点我们在日常经验中都能观察到。
佛,“善缀故”,极善组织语言,离了语言不通、重复啰嗦等过失,因此佛语文意明显,极易理解。
对比很多外道教法及今天的世间学问,他们在语言组织上常有故弄玄虚等的问题,不直接简明地讲,导致受学者很难理解。比如,今天一些世间学者,为了显示自己学问的高深,有意抬高自己研究课题的深度,以此炫耀自己、抬高身份等,就会在写论文、编书等时,故意用一些非常难懂的专业名词,晦涩的语式、句式等表达,让人云里雾里。实际在他看似高深、优秀的学问语言背后,是空洞的内心。这个人并不一定真懂什么世间真理,或研究出了什么世间真相,只是故意让其难解,显示自己的高深。这就是他讲的方式和动机都有问题,所以导致难以理解。
佛法并非如此。佛讲法时很慈悲,就是要让众生尽快懂世间真相,懂离苦得乐的道,马上就能知取舍而获得安乐。有这样的等起,宣讲时又以佛的智慧能善巧组织语言,所以讲出来的法语都很善巧简明,很容易理解。
“尊语具善说”。以佛语有三个特点的缘故——没有欺诳、随顺(随顺真理、随顺利他,或者无违相顺)、及容易理解,因此佛语是“善说”,很善妙的言说。外道、世间学问的语言,因为有错误、欺诳,同时不能随顺真理利他,或者不能相顺,而且极为费解,所以不是善说。
3.闻思修佛语之利益
这一颂主要观察在闻思修前后不同阶段,佛语所能产生的殊胜功德利益。
【“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
最初听闻世尊的语言时,就能夺走听者的心意,其次如果能够如理思维的话,也能遣除内心的贪嗔痴等烦恼。以此显示了闻思修佛语,初中后三时其殊胜的功效。
首先,最初听闻佛语时的功效。“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最初听闻世尊讲法的语言时,我们的内心就被这殊妙的法语夺走了。“且”,是语气上的连接。“能夺闻者意”,指能夺走听闻者的心意。“夺闻者意”,就是内心完全被它吸引而专注在上面。
为什么佛语能有这种功德?前面讲过,佛的语言极为柔和美妙,具足六十种支分,具种种胜妙功德,极为微妙,同时所宣讲的法义都是在无谬指点世俗胜义的真相。以语音和美,语义无谬等的缘故,有智慧的人一听到佛所宣讲的法语,内心马上被吸引了,觉得这真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妙音,在指示世间的真相、离苦得乐的正道,这样的语言在其他处哪里能得到,所以内心倍加珍惜,马上全神贯注于佛说法的音声上。这就叫做心意被佛语夺走了,全部都随逐着它,专注在上面。
音声和美,又有真实内涵的语言,确实能够吸引闻者的注意。在世间中,如果一个人的语言,首先音声不美,听的人不悦意爱乐,就不愿意专注。再者,如果所讲的意义有种种错谬,不能对治烦恼,没有显示世间真相等等,听的人觉得话讲得没道理,也不愿意听。但如果音声和美,意义又清净无谬,这样极有价值的语言,有智慧的人就会被它夺走心意。
其次,思维和修时出现的功效。“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其次,如果我们正思维的话,就能除断贪痴等烦恼。“正思惟”,指如理思维而修。“贪痴”,是以贪痴代表贪嗔痴等所有一切烦恼。这是讲在听闻佛语之后,如果能如理思维所闻佛语的话,必定能遣除内心的贪嗔痴等烦恼。
除贪痴,也就是除烦恼,其实是指从根断除所有烦恼的种子和现行。种子和现行都遣除了,就是所有烦恼从根彻断了。这是讲思维而修习佛语的时候,能从根断除内心所有一切的烦恼。前面讲过,佛语本身具有对治烦恼的作用,是从佛的大智慧中流露出来的,对治众生烦恼病的妙药,法尔有这样的功效。我们缘着这样的法语妙药思维修习,自然能遣除所有烦恼,彻底治愈烦恼病。在深的教理中讲,烦恼都来自于无明愚痴,佛语能显示万法真相,从根去除所有一切暂时的无明客尘垢染,让心性本具的光明显发出来,了达万法的真相。这样就破除了无明,没有了所有一切由无明发起的烦恼,因此能从根治愈所有一切烦恼病。
以上按偈颂讲了闻思修佛语在最初和后来所能达成的利益。最初因为极美妙的缘故,我们内心被其所夺,后来如理思维也能真实利益到自心,除掉了心中所有一切的烦恼种子和现行。
下面再按照其余经教中所讲,闻思修三时佛语所能产生的利益,来作抉择。
首先,《辩中边论》中讲:“此增长善界,入义及事成。”“此”,指佛语或圣法。佛语能增长我们的善根界,令我们入于法义,令所求之事成办。字面是这个意思,实际内涵是指闻思修三时,分别能达成此处所讲的三种利益。最初听闻佛语能增长我们的善根界,让内心的界或种性得到增长,其次如理思维能让我们入于法义,再者思后修习能令所求之事成办,也就是内心希求的现前究竟利益都能得以成办。这是佛语在闻思修三时所能达成的殊胜利益,都可以视为佛语的功德。
其次,《大乘庄严经论》中也讲:“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这样的法,也就是佛语,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善妙的。“时”,就是初中后三时。“随时善”,就是初善、中善、后善的意思。初善,最初听闻佛语的时候能让我们生起信心;中善,中间思维佛语能生起欢喜;后善,如理修行之时能产生觉,也就是生起智慧。闻思修初中后三时,佛语分别让我们生信、生喜、生智慧。
这两个教证可以作为对此处偈颂法义的补充。
4.佛语应机而转之功德
佛语能相称众生的心而宣讲,令他获得利益。
【“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
佛语能庆悦安慰匮乏痛苦者,也是放逸者的依归处或归宿,能让乐著生死的人发起厌离心,世尊的语言是这样相称于众生的心而宣说。前三句讲三种情况,佛语都是随顺其心而作利益,最后一句结成佛语是称合众生根机而宣讲。
“庆慰诸匮乏”,佛语能让诸匮乏者得庆慰。“诸匮乏”,指因匮少贫乏财法而痛苦的众生,也就是没有衣食等生活资具,或者内心缺乏功德财富的匮乏者。“庆慰”,是指令其庆悦欣慰。佛语能善巧为贫乏众生指示能得财法的方便,让本来贫乏的众生获得财法而得到富足,这样自然内心就会庆悦欣慰。
比如,佛会在经上讲种种修集福德、令现生后世安乐的方法,以及宣讲人应该着重内在的功德法财,让内心具足出离、慈悲等的善心功德。这样,一个本来在生死中匮乏财法安乐的众生,经佛语指点后,马上就能了达得财法的殊胜方便,至少最快能因为修集种种善心功德而让自心感到富足,这样自然就有了庆悦欣慰,非常欢喜满足。以此显示了对于匮乏的人,佛语相合他的根机宣说,而让他得到了富足,令其欢欣。
“亦放逸者归”,佛语也是放逸者的依归处。“归”,是依归处,也就是归宿的意思。“放逸者”,指身心放纵、入于恶行颠倒道的人。放逸的众生没有教法的指点,不懂得摄束身心、断恶修善,所以身口意常常造种种的罪业。现在听闻佛语后,马上了达原来自己是整日造恶业的恶人,这样就从恶行中反转过来,安住于法道中。因此所讲的法语,确实就成了放逸者内心真正的依凭之处。
我们以前都是如此,随顺自心的烦恼放纵三门,造种种罪行,在生死中放逸流浪,没有内心的归宿。后来听闻到了正法,晓得我是这样坏,能幡然悔悟,让自心从恶行中反转过来,心开始依靠佛所讲的法语,按法语来修正身口意三门。这样法语显然就成了我们的依靠处、归宿处。因此,佛语是放逸者的归宿。
“令乐者厌离”。“乐者”,是乐著生死之人。佛语能让乐著生死的人发厌离心。佛在经上常常讲世间痛苦无常、危脆不坚,乐著生死的众生闻受了这样的佛语,认知到世间生死中的过患,以见过患苦性的缘故,人心就会厌离。之所以乐著,是因为没有见苦见过患,现在一闻佛语中如实宣讲世间苦无常的真相,自然能发厌离。
我们以前在世间中沉沦,觉得世界和自己都很好,日子过得很不错。后来偶尔的机会听闻到了佛语,佛在经上讲了种种世间无常的道理,我们内心深受震撼,开始认知到世间的苦性,慢慢发起了初步的厌离。这都是此处佛语功德的一种证明。
“尊语相称转”,以前三颂所讲功德的缘故,佛语是相称于众生心而随转的。由前三颂就能看出,佛对于不同所化众生宣讲不同的法语。对匮乏财法的人宣讲如何让自己富足,对于放逸者宣讲恶行的过患,让他有所依凭、摄束身心,对于乐著生死的人,又契合他的根机宣讲苦无常等,让他厌离。总之,佛语能够契合所化众生内心的状况,作恰如其分的宣讲引导,将他安置在法道上。因此,佛语有契机宣讲的功德。
5.佛语普利众生之功德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佛语能够生起智者的欢喜,能够增长中根者的智慧,能摧灭下根者的翳障,这样的佛语能普利一切众生。
“能生智者喜”。“智者”,是上根者,也就是圆满通达法义,有智慧的人。这样的上根智者,佛语能令他生起欢喜。佛语如实宣讲万法真相,能如实无谬显示的缘故,有智慧的人只要一听闻,感觉非常称合自己的心意,内心非常欢悦,觉得世间中竟然有这样无谬显示真相,指示离苦得乐法道的语言,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所以很多有智慧的人初听到佛语时,都能发起极大的欢喜,觉得佛语中所讲,都是自己这一生念念所希求的,都是自己想要的。
“能增中者慧”,佛语能增长中者智慧。“中者”,指少分通达法义的人,智慧中等。中根者闻受佛语后,能迅速接受佛法中显示的万法真相等,而增长原有的部分智慧。
“能摧下者翳”。“下者”,指不通达法义的人。佛语能摧灭下根者的翳障。“翳障”,是下根者心中的未知、邪解、疑惑等,也就是种种对于世俗和胜义法理的不了解、颠倒了解和怀疑等,这些会障蔽自心领解诸法真相,所以称为翳障。一闻佛语能摧伏心中的翳障。
“此语利众生”,佛语对于上中下三根者都能普作饶益。这一颂总的显示了,佛语对于任何根机的众生都能作利益,好比《法华经》中所讲“一雨普润,卉木同荣”一样。佛讲法的语言就好比天雨,天雨没有分别地对所有花草树木作润泽,同样佛语也没有分别地对所有众生普作利益。当然因为花草的根有大小之别,所以在受润泽时所得利益就有大小之别,众生也因为根有胜劣之别,所以在领受相同佛语时,也各自得到不同的利益。所得利益上有差别这一点可以成立。以所得利益有差别,此点与佛语普利众生不相违。
最后宗大师总结:
【应如是念】
应当按照以上这般思维忆念佛语功德。首先要忆念佛语一时回答一切所问的功德,其次按照《百五十颂》中所讲,细致逐条地思维佛语功德。
除了宗大师此处的引导以外,在其余经中也讲到佛语梵音声相的功德。我们按照《大宝积经》的讲法略提一下。
过去佛在灵鹫山讲法的时候,目犍连尊者想要测试一下佛语传播的范围远近,于是以神变力来到须弥山顶,发现佛语就像在自己耳边宣讲一样,非常清晰。于是又以神变力越过重重高山,来到世界外围的铁围山上,发现佛语还是像在自己耳边宣讲一样,非常明晰。此时,佛以遍智了知目犍连想测自己的说法音声,于是加持目犍连,让他迅速往西前行,越过九十九恒河沙数佛土,来到一个名为光明幢的佛刹,其中有佛名为光明王如来。来到那里后,目犍连再去听释迦佛说法音声时,发现佛语依然就像在自己耳边宣讲一样,非常清晰。此时目犍连极为惊讶。
光明王如来身相极其高广,目犍连在光明王如来那里得到佛的教敕。光明王如来责备他:“你不该测佛的声音远近,要晓得佛的声音没有远近,在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如同在近前一样。佛语不可思议,你不该这样测佛的声音。”
目犍连尊者是因为佛力加持的缘故,才到了九十九恒河沙数佛土以外的刹土,现在靠他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回去了,所以他非常伤心。这时光明王如来教他忆念祈祷自己的本师释迦佛,以佛的加持他又回到了释迦佛说法的会场,向佛忏悔。
由这样的公案就能了解,佛语确实是至极胜妙的梵音声相,在一切处普闻,没有任何远近之别。经教中还宣讲了如是众多的其余种种佛语功德,广的大家可以参阅《大乘庄严经论》,其中讲到“六十支分梵音语”的佛语功德。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归依三宝修法——思维佛的语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