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简介 89)rss
李淳风(602-670年),道士,岐州雍县(今陕西凤翔县,一说岐山县凤鸣镇吴邵村 [28])人。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淳风经推荐成为秦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太宗采纳7条意见,授于李淳风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鞠躬尽瘁40年。 [1]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他和袁天罡还被传说为《推背图》的作者。 [2-4]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诏”,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 0qV!-i
墓地 "GofQ5,|
在岐山县城东北约六华里之处的凤鸣镇李家道村,有一座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的坟墓。紧靠大墓一路之隔便是李淳风祠堂,三间大瓦房,坐北向南,其建筑古色古香、幽雅古朴,颇有特色。祠堂门前左右两边立有李淳风纪念碑和李淳风祠堂重修纪念碑。李氏家族每月逢初一、十五都要去那里集会,举行祭祀礼仪。每年清明节在这里还要举办一天的盛大庙会,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唱大戏,四面八方的香客都来祭拜这位先祖。 `p%&c%*A
李淳风生于隋仁寿二年(602年),逝于唐咸亨元年(670年),史书记载他活了69岁,遗骨便葬在了家乡山清水秀的天柱山下。乡亲们为纪念这位先祖,为其建造了一座坟墓,墓高四米,周长六十八米,墓旁有祠,并有岐山县人民政府于1972年为其所立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石碑。 r
yO\$m
《文献通考》中也有对李墓的记载,“唐雍县有天柱山,墓在天柱山之东。”天柱山在今岐山县城北十里,一峰如柱,故称天柱。李墓恰在其东南三、四里处。 [22] 6y9#am?
F
'U Gp
@YTZnGG*
5<ycF_
幼年向道 u|D_"q~+6
隋仁寿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 [5] b=+'i
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在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家、阴阳之学。 ?o9g5Z
隋大业七年(611年),9岁,李淳风远赴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 9_GR\\
崭露头角 ?79ABm
a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时年17岁的李淳风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IPnbR)[%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引起时人重视。太宗采纳他的7条意见,授他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6(}8[i:
平步青云 lH ^[b[
李淳风在太史局学习和研究天文、历法、算学以及天象仪器,颇有所得。不久向唐太宗上疏,建议改制浑天仪,太宗欣然同意。于贞观七年(633年),终于制成新浑仪,即铜铸浑天黄道仪。将古代的两重浑仪改为三重,最外为六合仪,中间是三辰仪,最内系四游仪。在此之前的浑天仪,只相当于四游仪及六合仪两个层次。此仪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均可测定。太宗以功加授李淳风为承务郎,令其将浑仪置于凝晖阁。他在研制浑仪过程中,研究了古代浑仪的发展与特点,写成《法象志》七卷,评论了前代浑仪得失之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