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银牌---骨骸的替代物(本人百度转载的,仅供参考)
C03ehjT< 8WfF: R; 明清以来,东南地区新型的家族组织及乡族势力获得快速的发展,许多家族出于“敬宗收族”需要或为了获得好风水的庇佑,曾频繁地更改葬远祖的坟墓。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远祖骸骨大多无存或保存不多,民间也使用一种跟神主牌功能相近的东西——银牌代葬,此俗在赣南、粤东、闽西等客家地区最盛,也散见于闽中、闽南和台湾、东南亚等地。此外,若有非正常原因而尸骨无存或存留异地,或骨骸被人(本族或外族)拿走时,亦可以用银牌代葬。为了得风水宝地,民间甚至将祖先骨骸葬一处,另处则葬写有祖先名号的银牌。此外几个祖先也可合写一块银牌。如在国共内战期间,客家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捐躯于异地者甚多,五族内的宗亲为死者立坟做银牌的甚众,当然这也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客家人称“有奶奶无祖父”、“有祖父无奶奶”的人是“孬种”、“野种”,凡找不到骨骸者,不做银牌乃大不孝。清代以来,福建各地人民迁移台湾之后,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原乡意识,或经常返乡祭祖扫墓,或是落叶归根,希望把自己的骸骨归葬故里,魂安宗祠。一些在台去世的客家乡亲,或骨骸丢失,亦有在家乡用银牌代葬者。譬如:从清代中期起福建永定县下洋背谢氏家族便陆续有人赴台谋生,谢耀承回忆说:“五十年前,我还是儿童时代,每年春节过后,就跟着父母上山去祭墓。二百多年来我房上祖大都迁往台湾,留在故土的只剩下我一家了,因此全房族的远祖近祖坟墓都由我家来祭扫。这些坟墓有在台湾逝世后运回安葬的;有骨骸被水冲掉了就只好用银牌代葬的;有的儿子去台,母亲在家死后骨骼都未捡敛的。踏遍周围几十座山头,走完邻近十多个村庄,二十多门墓地祭下来已是临近清明,最后才祭祖父的坟墓。”
552c4h/T 2003年,笔者曾经两次采访过客家的风水先生、礼生白云居士。他向我详细地介绍了客家地区银牌的做法:“银牌的制作方法,用真正的纹银,请银匠师傅打民一小块,上圆下方,尖脚样式的箔片银牌,意即表示天圆地方,大约高度7寸,宽度1寸7分,俱用鲁班尺量,过大、小黄道而已。银牌制成后,待安葬之日,用一节木炭大约2寸多高,将银牌尖端插于木炭之上,致使银牌放得端正,不歪斜,且木炭埋入土中永不消失。银牌正面刻上祖先的世代及姓名,一般在11个字为限,因为需过大、小黄道。银牌安葬时,子孙应将食指刺出血来,滴于银牌之上,以示有亲血脉之应报。笔者认为这种葬法表示对上代之孝道,一种纪念而已,只有图安葬利用吉日良时,举行了一套前人遗传的安葬仪式,自我慰藉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而已。另方面依理凡属五金类都含有蕴藏的灵气。”另根据笔者对汀州另一风水先生陈观火的访谈,银牌下方做出箭头形状,是出于“出煞”的考虑,象征制伏凶神恶煞。不过,这很可能已非原制法的本意。
'zi5ihiT T3%yV*F, 据笔者的意见,银牌很可能便是神主牌的一种变体(图1)。其实对于这种跟骨骸同等的象征物,除了有纪念的意义外,民间并不否认银牌同样具有风水的效应。明清以来民间葬银牌的类型多种多样,试择录(其中之一)如下:
x_bS-B)%Y: 《西河林氏族谱》载永定白沙始祖、二祖更葬时因骨骸无存而打银牌(图2):
2vu"PeU9 A始祖八郞公妣刘十娘合葬冢前坪上穴,寅山申向兼甲庚分金,初葬时日失纪,至大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八月更葬。后八十三年,至乾隆三十九年甲午五月初二日戌时更葬,金罐俱无骨骸,公与妣俱葬银牌。其山向照依老式坟位,照老式升高壹尺,推进九尺而已。
~*THL0]~ B二世祖三十五朗公暨妣孺人合葬在白沙大坪里牛栏窝,庚山甲向兼酉,庚申庚寅分金,初葬时日失纪,入清康熙二十一年壬申四月初三日巳时更葬,此时已无骨骸,乃镌银牌更葬。至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八月十三日巳时更葬,始筑灰坟。至咸丰三年癸丑时山忽崩坏,择本年九月二十八日辰时修筑更葬。金罐银牌极清净,俨然如新。(摘自:陈进国的《骨骸的替代物与祖先崇拜》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