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棠世系略述及祖墓概况陈耀恒 j<|I@0
一、世系略述 3NU{7,F
Ahl-EVIr<
陈济棠先生祖籍广西博白县,祖先定居博白计有十代的时间。陈济棠先生之曾祖父陈炳传,则是防城河洲上峒大田村陈族之开基祖。生于广西博白县,清末迁居防城县,始居防城墟,再迁那梭墟附近这鸳鸯水村,三迁罗浮上峒吊应村,四迁东兴河洲上峒大田村。炳传公生有四子(埰祥、埰礼、埰信、埰儒),三子埰信便是陈济棠先生之祖父,后自大田村分居于河洲上峒望兴村。埰信公生有五子(金芳、金益、金秀、金湘、金鸿),次子金益,字谦受,便是陈济棠先生之父亲,1899年(清光绪己亥年)冬自望兴分居于马路茅坡村,终于1923年(民国12年)农历9月初3。金益公生有八子(济华、济隆、济岳、济恩、济湘、济棠、济集、济南),陈济棠先生排行第六,济集和济南为陈济棠先生之异母弟。现尚有陈济南先生健在。陈济棠先生生有十个儿子,长子树坤、次子树桓、三子树庚、四子树中、五子树家、六子树柏、七子树润、八子树杰、九子树炳、十子树森。他们均学有所成,尤其是六子陈树柏,则是陈济棠先生十个儿子中之杰出代表。陈树柏现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圣他·卡勒拉大学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兼教授,也是在广东深圳市即将开办的“中国实验大学”的首任校长。他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著书立说,成绩卓著。在国际学术界、科学界、教育界和企业界影响深远。1979年曾获美国总统“特别科学奖”之殊荣。在《美国名人录》、《美国科学名人录》、《工程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国际学人录》、《国际学人传记大辞典》、《电脑图字辞典》等九部出版物中均荣获列名。陈树柏教授还是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及艺术家,美国教师节便是在他的倡导与全力推动下而得以设立。1976年,在美国创立了中华文化艺术学院,自任院长,多次举办“陈树柏画展”及经常赞助举办有关中华文化艺术的活动。 &iR3]FNI
>tc#Ofgzd
陈济棠先生之十个儿子中,除树庚、树炳撒手人寰外,全部健在。 >dO1)
dC+WII`V
陈济棠先生现有孙子及曾孙数十人,他们侨居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日本、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Nki08qZ[
A)6xEeyR
EQ<qN<uW
二、祖墓概况 ZLm?8g6-
APY^A6^:j
陈济棠先生家庭之始祖为应公,字法华,葬于广西博白县杨峒;二世祖为凤岗公,法名道显,葬于博白英桥黄麇村;三世祖任霞公,葬于博白英桥猪胆地;四世祖恩相公,字舒藻,葬于博白周湾鹞婆岭;五世祖万言公,葬于博白鹞婆岭(父子姑媳同穴);六世祖秀儒公,葬于博白车上梧子峒;七世祖弘志公,葬于博白车上梧子峒;八世祖沛玄公,初葬博白后迁葬于防城县河洲上峒石浪村;九世祖相治公,度法名道升,葬于防城罗浮上峒吊应村大王坡;十世祖(即陈济棠先生之曾祖父)炳传公,度职陈传公郎,葬于防城县那良澌凛八宝岭;十一世祖(即陈济棠先生之祖父)埰信公,葬于防城滩散古森垌那巴村;十二世祖(即陈济棠之父亲)金益公,字谦受,葬于防城那良附近之稔猛山。 ]S!:p>R
F6XrJ?JM
陈济棠先生在他的《归谒祖墓》一诗中写道:“风水从来出自然,只凭一点孝心存。穴无水蚁儿孙慰,坛有香花子弟贤。佳日春秋虔两祭,良辰谷雨献三笾。慎终追远尼山教,饮水思源福自绵。”虔诚之心,灼灼可见,故陈济棠先生生前极为注重祖先坟墓之建造。 FyleK+D?
%f3qCN
1932年(壬申年),陈济棠先生将其父陈金益之遗骨,从马路茅坡高营迁葬于那良附近之稔猛山,墓地谓凤凰出殿形。墓前山下建有花岗石墓道牌坊,上书“谦受陈公墓道”六个苍劲大字,牌坊后是用花岗石铺砌的墓道,蛇行般直抵墓地。此处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从牌坊缓步登上墓地,约需二十分钟。站在墓前拜台往对面山头望去,只见山势雄伟,恰似一只拍翼展翅、行将起飞之凤凰鸟,身后的数个圆墩墩的小山头,便象是刚下窝的凤凰蛋。 -Uj)6PzGu
[`pp[J-~7
1935年(民国乙亥年),陈济棠先生又指派其堂兄陈济伦及侄儿陈树雄,专程从广州回到防城,将其祖父陈埰信之遗骨从望兴迁葬于滩散古森峒那巴村对面之小尖锋岭。当时,由于该墓地右边山比左边山矮而欠对称,便顾请那巴村农民挑土筑山,以使左右两山一样高。坟墓用糯米饭与钢筋混凝土合筑,故坚固异常。墓前为高差近2米的三级半圆形大拜台,在第三拜台上建有一张长5米、离地3米的称谓“装财进宝”钢筋凝土船。站在墓前从下往前方远望,但见清沏见底,碧绿如带的那巴江蜿蜓曲折,由西往东映入眼帘。江岸与对面山脚间,是块葱绿而平坦的农田,人们称之为“大案台”,“大案台”后的山岭,由小到大,层层叠叠。“大案台”两边的山峰则由矮至高,起伏交错。夏日晴天,站在墓前极目远眺,隐约可见北部湾海面。坟墓背靠大尖锋岭,左山谓青龙,右山称白虎。由于山势奇特,先人称该墓地谓“仙人坐椅”。整个坟墓修筑,历时三个月。为了便利子孙每年清明节祭扫,陈济棠先生还特自从防城修了条公路直达那巴村,全程为220华里。 c"HB7
SR)jJ=R3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述两座陈济棠先生祖墓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保护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合法权益,广西区人民政府于1984年5月30日拨出专款并指示防城县政府原样修复。经过半年的精心施工,复原工作已于1984年底全部完成了。现在,两座坟墓已修茸一新。 &h^E_]P
,5}%_
陈济棠先生之母亲邓太夫人,名慰慈,是防城县河洲大田村人,终于1899年(清光绪己亥年)农历二月廿日,时年51岁。原葬望兴村,在陈济棠先生治粤期间曾迁葬于广东花县。时其兄陈维周(即陈济湘)高价买下了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之祖墓地,但觉山势欠高,故曾动用了人工挑土筑山,待筑到预定高度时方将其母遗骨下葬。墓旁还建有一陵屋,请专人住屋内以守墓。1936年7月陈济棠先生下野到香港后,该墓被人盗挖,陈济棠先生闻讯即派其兄弟陈维周、陈济南赶到花县墓地将其母遗骨运往香港供奉。日本沦陷香港后,陈济棠先生又令其当时在防城中学任校长的长子陈树坤专程赶到香港将其母遗骨经广州、梧州、南宁运回家乡。但由于当时未找到理想的墓地,故一直寄放在其侄陈树雄之家中,请专人每天早晚烧香拜叩,几年从无一日间断。1949年大陆政权易手,在国民党撤退台湾时,时任海南岛特区行政长官的陈济棠先生,即令其侄陈树尧(时任国民党团长)率兵护送装载其母遗骨之金埕撤离防城。但由于当时军事形势紧张,陈树尧撤退到江山两头龙村后,便将该金埕寄土在离海边不远的山坡上。 cW%QKdTQY0
Ai>=n;
1983年7月,防城县侨办、侨联等部门派出了联合调查组,驱车前往江山两头龙调查寻找该金埕。在当地群众的积极协助下,调查组人员爬遍了数个山头,终于在一野岭荒坡中找到了三十多年前遗下的装着陈济棠先生母骨的翠绿色的金埕。 tDw(k[aK@
&%eWCe++
陈济棠先生在他《梦中见母述感》一诗中写道:“思亲昔梦犹今梦,游子他乡念故乡。六岁启蒙依母膝,九令休学哭萱堂。不逢送圣千秋恨,永痛娘亲一旦戕。窀穸未安心已苦,待寻吉穴万年藏。”为使陈济棠先生生前夙愿得以实现,1984年11月,防城县政府委托陈济棠先生在国内的亲属,择了吉日良辰,将邓太夫人的遗骨从江山两头龙迁葬于那良稔猛山金益公墓旁。真是:千载难逢今日时,孝子心愿一日还;恩爱夫妻九泉聚,只盼游子慰慈心。 q,S[[{("
5B6twn~[
I)7STzlMj.
1985年2月16日 i2.g}pM.A
Lv;% z
注:作者陈耀恒的祖父陈济伦(排行19),是陈济棠先生(排行20)之堂兄。陈耀恒现任防城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及防城县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