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要明白何为智慧的道理
《贤愚经》云:“净饭王子。厥名悉达。其生之日。天降瑞应。三十有二。万神侍卫。即行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身黄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应王金轮典四天下。见老病死苦。不乐在家。出家修道。六年苦行。得一切智。尽结成佛。降诸魔众十八亿万。号曰能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光明照耀。三达遐鉴。故号佛也。佛成道已。梵天劝请转妙法轮。至波罗奈鹿野苑中。为拘邻五人。转四真谛。漏尽结解。便成沙门。六通具足。四意七觉八道悉练。上虚空中。八万诸天。得须陀洹。无量天人。发无上正真道意。次度郁卑迦叶兄弟千人。漏尽意解如其五人。次第度舍利弗目连徒众五百。亦得应真。如是 之等。神足自在。能为众生。作良祐福田。故名僧也。”世尊在世共说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等十二类经,故名十二分教,十二部经。
一、契经,音译修多罗,即契于理契于机之佛教经典,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二、应颂,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这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理解。从形式上看,文句字数有定,与古诗相似,这是从梵文、巴利文沿袭而来的文体,一般称为偈颂。
从内容上看,都是对长行内容的复述,故称应颂或重颂。应者,‘顺应长行’;重者,‘重宣其义’。
三、记莂,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记。通俗地说就是经典中所记载的佛陀明确告诉弟子何时可以成佛的经文。据《璎珞经》讲有八种授记,《法华经》第六品专名‘授记品’。
四、讽颂,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也就是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五、自说,佛陀未待他人问法或者无请问佛法者,而佛自行开示教说的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我们知道,佛陀说法,多是弟子先请问,佛再作答,于一问一答中深入开来。而自说一体,是指弟子们不知提问,而佛从大事因缘出发,认为教义重大,即便无人求法请问,也要主动开示众生。
六、因缘,记载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云:“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因缘是有关该经在甚么情况下,为解决甚么问题,对甚么人而说的等等记述,属于交代背景、主题、性质、目的等内容。
七、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八、本事,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也就是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有关佛讲述某菩萨或弟子过去几生几世所作所为的种种因缘事业,此类即称为本事经。如《法华经》中的“药王菩萨品”即是其例。
九、本生,记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如《佛本生经》中就讲述了佛陀在过去世修行时,为鹿、为鹰等动物舍己度化众生的故事。
十、方广,字面意思是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的经文。宽泛点说,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凡属宣讲菩萨道的教理,弘扬菩萨行的法门,均属方广,是为教化大乘菩萨的大乘经典的通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十一、希法,又作未曾有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此是形容佛在说法中显现出来的种种神力、吉祥、瑞相的经文。之所以称名“未曾有”,是因为这些瑞相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从来未曾有的境界,众弟子同声赞叹:“未曾有”而得名。如经中说 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论议,记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论议是佛法经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论议,明辩法相。如佛为声闻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义理。在文体上显示为“一问一答”或“直发精义”的两种,显示了佛说法的活泼亲切。在十二部经中大小乘共通。在诸经一般都把方广、方等、 记莂经视为大乘独有之经。有人认为除记莂、自说、方广外,其余九部皆属小乘。
《大乘庄严经论》提及,
一、为对治疑惑,故设立修多罗。
二、为对治受用之二边,即令远离乐行之边、苦行之边,故设立毗尼。
三、为对治自心之见取,故设立阿毗昙。
四、为说三学,故设立修多罗。
五、为成就戒学、心学,故设立毗尼。
六、为成就慧学,故设立阿毗昙。
七、为讲说法及义,故设立修多罗。
八、为成就法及义,故设立毗尼。
九、为通达法及义,故设立阿毗昙合为九部”。
《妙法莲华经》提及,“九部经法乃佛随顺众生所说之法,唯有佛乘(大乘、一乘)之法乃佛心之法”。可见,九部经法为佛方便之说,方便法即乃不究竟法,不究竟法就是小乘法。
《大般涅槃经》提及,“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是十二部经”。《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提及,“世尊在世时,佛弟子称念南无总持大陀罗尼。十二部经。修多罗。祗夜。受记。伽陀那。忧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曰多伽。阇陀伽。毘佛略。阿浮陀达摩。忧波提舍。所有大藏诸波罗蜜。
若人闻是十二部经诸波罗蜜。赞诵礼拜。信乐受持。是人二十万劫中。不堕地狱苦。得宿命智。是故,今敬礼说是十二部经名时。八万五千菩萨。得金刚三昧。十亿声闻。发大乘心。十千比丘比丘尼。得罗汉道。无量天人。得法眼净。”《观无量寿佛经》提及,“恶业之人诵念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也可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试想,称诵十部经名尚可灭罪,证得果位,何况是依法修习十二部经中的密要法门呢?故《护身命经》提及,“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佛之要法能除无数劫极重之罪。能度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悉得解脱。”那么何为秘要之法呢?《佛心经》、《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等经都开示“陀罗尼法为佛之秘要之法”。
显而易见,在十二部经(用以对治疑烦恼的经藏、对治受用二边 之随烦恼的律藏、对治自见取执之随烦恼的论藏)中所说大乘法即是佛法密要,在大乘经典中所说陀罗尼门之方等、方广等经典即是佛之密藏之法。故《菩萨地持经》云及:“在十二部经中,唯有方广部经典是菩萨藏,余十一部经典,是声闻藏。”是故,在三藏十二部经中唯有方等、方广等其他导归大乘真言的经典才是佛心顶级之法。
换句话说,在三藏十二部经中,只有方等、方广咒藏(诸部陀罗尼)经典才是佛陀正法,故九部法要归于一乘佛法方攀佛心也。 《优婆塞戒经》开示:“世间诸经书中,以佛说十二部经为第一”。
但是因众生之心不同,而使所行亦不同,所行不同那么其善根也就不会相同,善根不同自然智慧也有天壤之别。因智慧各有异别,解脱因缘当然就更不会相同。如《优婆塞戒经》云:“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盘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 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盘功德安乐,如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因诸众生心有各异,故有的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的人却于一时中,以一把麦,施一乞儿,能得如是解脱分法。有的人于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的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获得解脱分法。有的人于无量世、无量佛所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唯读一四句偈,而能获得解脱分法。”
《大般涅槃经》云:“了知十二部名为知法。”可见,不通十二部经就难得大智慧,若通达十二部佛经自然得无上大智慧。
《佛说七知经》提及:“一曰文。二曰歌。三曰说。四曰颂。五曰譬喻。六曰本起纪。七曰事解。八曰生傅。九曰广博。十曰自然。十一曰行。十二曰章句。是为知法,是解十二部经,若不解十二部经。为不知法。”故《优婆塞戒经》提及:“能读(通)如来十二部经,能除疑网。能读一切世论、世事,能善分别邪正之道,是名智慧。能善分别十二部经,阴、界、入等因果字义,毗婆舍那、舍摩他相,上、中、下相,善、恶、无记,及四颠倒,见道,修道。能善分别如是等事,是名智慧。”通达十二部经自然能供养佛法。
故《优婆塞戒经》提及,“若能至心信乐,受持、读诵、解说, 如说而行,既自为已,复劝人行,是名供养十二部经。若能书写十二部经,既书写已,种种供养,如供养佛,供养法时,如供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