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如来口密,语意多含。惟彼智臣善解其义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439
威望: 1556 点
金钱: 32033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5470(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1-25
楼主  发表于: 2021-06-01 20:08

0 如来口密,语意多含。惟彼智臣善解其义

图片:
菩萨智臣善解佛意


《阿弥陀经》是事相上来说的,修行上来展开的,所讲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也都是事相上的传达,但是里面包含着甚深的法义。这些法义、奥藏,没有明眼人跟我们说出来,我们一般是看不大懂的。有的人一看《阿弥陀经》,看到黄金为地、七重行树、七重栏楯,他就觉得:这个地方怎么那么多黄金呢?那不是把人的贪心都引出来了吗?那个地方可不能随便去。他都是很浅显地去看。
所以,第一个就用一个比喻来说。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身口意三业都在大作佛事。讲经说法当然涉及到口业了,这个口业所说出的法语有密意,在一文一语当中含摄着无尽的法义。这就是“如来口密,语意多含”。
用比喻说,就好像一个国王他口里说“仙陀婆”这三个字,说这句话。但“仙陀婆”一个名词里面,具足四个含义。到底是说哪个含义呢?那惟有在国王旁边有智慧的大臣,又称为伶俐大臣,他才善于理解国王说仙陀婆是说的什么意思。那什么意思,就得要放在特定的情境当中。这个大臣又有巧妙的智慧,他就精确无误地作出了理解。
比如,等到国王要出门的时候,说仙陀婆,那智臣就知道这个意思是要马,就要牵马出来;如果国王在饮食的时候,就是在吃饭的时候,说仙陀婆,这个智臣就得把盐拿出来;国王干渴要饮,要嘬一种饮料的时候,这个智臣赶紧把水端出来;国王要出门战争的时候,说仙陀婆,就得要把兵器拿出来。这个智臣根据国王说的仙陀婆,在特定的情境当中一说,马上会国王之意,马上拿出相应的东西,这国王称心如意——没有拿错。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439
威望: 1556 点
金钱: 32033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5470(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1-25
沙发  发表于: 2021-06-01 20:08

图片:
用这个比喻“菩萨智臣”要善解佛的语言,证悟甚深的菩萨他有智慧。菩萨在佛面前,佛为法王,菩萨就为智臣。菩萨智臣理解佛的口密,“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在《大涅槃经》里面有表述,从那里引过来,就菩萨智臣善于理解如来所说的法义。这个法义,或者是“于浅法中作深说”。浅法中——也许是事相上的一个法,但是对根机利的,要透过事相,说它的圆融的理体,那就是谈玄说妙,向上一著地去谈,这就是作深说。还有“深法中作浅说”。本来这个法非常的深邃,但是面对着根机陋劣的众生,说得太深了,他听不懂,莫名其妙,一头雾水。怎么办?就随顺他的因缘,来作浅近的宣说。



还有一种佛法,可浅可深的法——可以侧重在事相上说,可以侧重在理上说,在这样的法当中,他就“作非浅非深说”,不能说它浅,也不能说它深。还一种法是非浅非深,这个法中,应机“作亦浅亦深说”。所以,佛讲法,法无定法,观机逗教。所以佛为什么要用四悉檀的这种方法来普摄一切众生?就是在浅深法当中,种种的排列组合。
对这些,菩萨要造论,要弘扬佛法,他理解佛的法义,那就要理解佛心,理解佛是应什么根机去说,哪些佛是展开去详说,哪些佛是概略地去说。这些菩萨智臣理解佛的法义也是称佛本怀,这样不会令有智慧的人退转……比如你总是讲得很浅,那些根机利的人他就觉得:这个浅法我不需要学了。对这个,你就得要把它的深义呈现出来。但是对那些根机浅一点的众生来说,你也不能把它的义理完全阙失,深邃的义理也可以深入浅出地去说。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439
威望: 1556 点
金钱: 32033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5470(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1-25
板凳  发表于: 2021-06-01 20:09

图片:
这样,这个菩萨智臣无论自己,还是引领众生——就能够在佛法的修行当中,由浅入深,“升其堂而入其室”。这个词是来自于《论语》,在《先进·第十一篇》里面。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有一天,仲由弹瑟,在孔子的门口弹。
弹的格调,孔子觉得不到位,不正,所以就带有一点奚落,说:“你的这样水平的瑟,怎么还在我门口来弹呢?”于是这一说,孔子的其他的门人、弟子就不恭敬子路了,觉得肯定他水平不行,老师都在批评他。这时候,孔子看到这个情况就说,还是要肯定仲由,说他“升堂矣”,就是学孔子之道能够升堂——升堂就是堂厅——未入室也,没有进入到里面的房室。



一般来说就有三个阶梯。首先要入门,学个东西,入门,不能门外汉,这是第一个;入了门,第二层次——升其堂,入得更深了,到了中堂;进一步要入到内室里面去,那就是到家了,登峰造极。这就是先入门,次升堂,最后入室,这就由浅入深的阶段。那讲菩萨智臣去理解佛语、弘扬佛经,要令众生先入门,再升堂,再入室,是这个意思。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如来口密,语意多含。惟彼智臣善解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