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起信之障(二)| 认知的狭劣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162
威望: 1456 点
金钱: 2932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1335(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6-26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6 23:44

0 起信之障(二)| 认知的狭劣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起信之障(二)| 认知的狭劣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起信之障


第二讲之


信愿行






2.认知的狭劣



众生的认知水平往往受到自己的经验常识,以及世间知识学问体系的制约。当他突然听闻到极为超越的西方净土的景象,马上就会用自己先入为主的那套认知体系加以评判,继而生起怀疑拒绝的心态。

这就是《庄子》讲的“拘虚之见”。如果告诉井底之蛙,大海如何浩渺,它是不会相信的。因为它已经习惯了井底那一洼小水、少许土块的生活环境。它认为这个环境是唯一的,而且是最好的,不相信还有比这井底更大的地方。所以,“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墟),就是井蛙所住的地方。




无论怎样跟井蛙讲说大海的辽阔,它也不会相信,因为在它的认知里,就是这么三尺见方的空间而已,不可能有更大的地方了。其实,人也一样,我们众生就被目前的知识、常识、经验所笼罩,而对于超出自己常识、经验范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就不认可,不相信。别说是界外净土难信,即使是跟一个穷人讲贵族的生活如何富丽奢华、锦衣玉食,他可能都不会相信。


由于狭劣的经验常识作主宰,对极乐世界的存在本能地不相信。当听说极乐世界的往生者是从莲华化生的,不是胎生,他便认为荒诞不经——人都是十月怀胎诞生的呀!在这个世间,七八十岁已经是高寿,最多也就一百多岁,当听说极乐世界众生的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时,就会认为是说神话。如果听闻在极乐世界衣服、饮食、宫殿随着念头一动就能现前,就更是哈哈大笑了:哪有这回事?这个世间要获得资生用具那么艰难,不去耕种,怎么会有粮食?没有纺织,怎么会有衣服?不去建筑,怎么能有房舍?说有七宝的宫殿,那更是海外奇谈。





众生在这个世间很辛苦、很苦恼,偶尔有点快乐也都夹杂着忧愁烦恼,要是告诉他,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极乐,有纯一的快乐,他肯定相信不了。这些怀疑、不相信都是来自认知的狭劣。认知狭劣的人一般还比较自负,尤其是有些学者,不仅自己不相信净土法门,而且还会批判,认为这是宗教家试图挽救其衰落的命运,以所谓的极乐世界的廉价门票以诱引愚人信教。他们以为这些完全是迷信,是虚无缥缈,是麻痹人的斗争意志的工具等等。


再看教内人士,即使是已经信佛并修行的人,由于所修的法门是通途教法,当他乍听净土法门时,也信不及,并且会生起轻视净土法门的态度,认为这是愚夫愚妇所行之道。古往今来,这类眼空四海的行者大有人在,往往自以为根机很高,不屑于修净土法门,觉得这个法门太低了。明朝末年,莲池大师在作《弥陀疏钞》时,对于当时教内的一些观点非常感慨:佛说净土为难信之法,确实是这样的。




莲池大师将《阿弥陀经》判为圆教,视为与《华严经》属于同类的大乘经典。这样一来,教内就出现很多反对的声音,认为《阿弥陀经》所宣说的净土法门只不过是为愚夫愚妇而施设的,充其量只是方等时教,怎么能与《华严经》相提并论呢?当时有一位学者叫曹鲁川,他研究《华严经》三十多年,对净土法门很不屑,因此对莲池大师的判摄非常不满。这位曹居士就直接写信给莲池大师,希望莲池大师今后为大众开示佛法时,遇到上根利智的人,就直指上乘佛法,不要动辄介绍愚夫愚妇所修的念佛法门,这样可以使大鹏与小鸟都各适其机,才能尽善尽美。

他还认为,《华严经》 乃是无上一乘的圆教,《法华经》与之相比都略逊一筹,至于其他经典,似乎都难以与《华严经》相提并论,而莲池大师却将《阿弥陀经》与《华严经》并称,这已很不妥当,甚至还著论高抬净土法门,这是将朱色和紫色相互混淆。莲池大师的回信很谦虚,但对他的错误观点进行了驳斥,最后写道:“不肖与居士,同为华藏莫逆良友,而居士不察区区之心。复欲拉居士为莲胎骨肉兄弟,而望居士之不我外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莲池大师的悲心,希望曹鲁川在研究《华严经》的同时,更能了解净土法门的殊胜,并希望他也跟自己一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曹鲁川居士接到莲祖的回函,又写了一封回信,口气甚为傲慢,完全是张扬禅宗、贬低净土的态度。他说:《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被选上,而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落第;志公禅师说“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说明愚痴的人才好乐往生西方净土。他还认为,净土法门是为一些我执心重的下劣凡夫而施设的。因为下劣凡夫修行上不了轨道,就好像失去水的鱼,马上就要干涸而死,所以佛不得已,暂时设置一个净土来安置他们,因此极乐世界也是属于化城之类。最后曹鲁川甚至还说:尊者您要携我到极乐莲台,岂不是把人又捉到迷津里去吗?不就如同让我把黄金抛弃,而去挑一担草吗?曹居士这样的观点在当时社会是具有代表性的。




又民国年间,印光大师撰《净土决疑论》,是假借红螺山慕莲法师的口气而作。这篇论文的发起因缘与一位执理废事的上座师有关。有一天,上座师来参学,论主(印光大师)很欢喜,就赠送给他一本《弥陀要解》。这位上座师翻了两页,就开始大发议论,称他曾经也看过《弥陀要解》,见到文中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这部《阿弥陀经》。他认为,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像这样赞叹的词句不胜枚举,这是贬低宗教,过赞净土,谤正法轮,疑误众生。

他还很气愤地说:真想不到蕅益大师千古稀有之学识,不去弘扬直指人心之禅与止观,反而著这样的《弥陀要解》,作为愚夫愚妇的护身符,使得普天之下的缁白二众守净土一法而抛弃菩萨万行,取牛蹄大的一点水而舍弃大海水,同入迷途,永背觉路,断灭佛种,罪过弥天。在他看来,欲报佛恩的人,应立即将《弥陀要解》毁灭令尽,怎么还著钞来助其流通呢?这位上座比丘出家至少二十年,声称自己通宗通教,这样一个眼空四海、誓证一乘的人,却因此而愤心厉气,好像面对仇人一样。




清末民初,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内也是很普遍的,可能现在也还有不少。有鉴于此,印祖悲心撰述《净土决疑论》,扶正法眼藏,摧邪显正,起人净土信心,厥功甚伟。而净土法门之难信,于此亦窥一斑。甚至于现在教内还有人认为《禅净四料简》是伪造的,并非永明大师所讲,诸如此类,这些都属于认知狭劣所致。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起信之障(二)| 认知的狭劣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