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有谁有“江南才子”朱光祖母之墓的图片啊,能否发上来赏赏?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139503
精华: 0
发帖: 2110
威望: 152 点
金钱: 1778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8 点
在线时间: 18051(时)
注册时间: 2013-06-30
最后登录: 2024-06-27
楼主  发表于: 2016-02-03 19:35

0 有谁有“江南才子”朱光祖母之墓的图片啊,能否发上来赏赏?

有谁有广西博白县“江南才子”朱光祖母之墓的图片,能否发上来赏赏?   
级别: 嘉宾
UID: 77192
精华: 0
发帖: 6862
威望: 368 点
金钱: 61406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154 点
在线时间: 31579(时)
注册时间: 2011-12-23
最后登录: 2023-10-11
沙发  发表于: 2016-02-06 00:03

我们论坛里就有一个江南才子,你问他,也许有。
一山一水,尽是龙躯。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139503
精华: 0
发帖: 2110
威望: 152 点
金钱: 1778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8 点
在线时间: 18051(时)
注册时间: 2013-06-30
最后登录: 2024-06-27
板凳  发表于: 2016-02-07 00:20

回 1楼(国字号) 的帖子

我还不知谁是论坛中的江南才子。但博白松旺镇松茂村有"一门三代连进士"、"一母十子九登科"的传奇典故,被毛泽东称为"江南才子”的叫朱光,是朱熹的后人。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139503
精华: 0
发帖: 2110
威望: 152 点
金钱: 1778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8 点
在线时间: 18051(时)
注册时间: 2013-06-30
最后登录: 2024-06-27
3楼  发表于: 2016-02-07 00:41

描述:朱熹墓
图片:
网上搜来一些资料:朱熹墓,又称“朱子墓”,位于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先贤朱熹及夫人刘氏合葬陵墓坐落在建阳市黄坑镇后塘村大林谷。陵墓位于丘阜隆起的高爽之处,周列水田,视野开阔。
古墓简介
        朱熹墓,又称“朱子墓”,位于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熹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3月甲子日病逝于建阳市考亭,与夫人刘氏并葬于此。朱熹生前曾到过唐石里,相传有人对朱熹说,龙居后塘,乃先生归藏之所。山上有幸如亭和顺宁庵。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屡经修葺,山下享堂5楹。清朝康熙、乾隆、嘉庆等均有重修,并在山下建朱子祠,以后失修倾圮。朱熹墓为圆形,外用鹅卵石围砌。上首中央仍立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墓碑一块,上书“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
墓地选址,相传宋时有异人对朱文公曰:“龙居后塘,乃先生归藏之所”朱熹相信风水,后来果然葬于此地。黄坑处边远闭塞地区,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这里是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安葬在此,实无兵荒马乱之扰,更无掘坟覆尸之祸。
后塘朱熹墓编辑
建阳黄坑后塘朱熹墓
建阳黄坑后塘朱熹墓
黄坑镇后塘村的大林谷,曾经是一片郁郁苍苍的大森林。大森林后面,迤逦排列着九座湛蓝的山峰,当地人叫它“九峰山”。从远处望去,以九峰山为屏的大林谷,就像是被风吹动着的罗带一般。
相传朱熹在建阳的时候,曾梦见一位异人对他说:“龙归后塘,乃先生归藏之所。”以后,他就和自己的高足弟子蔡元定一起来到黄坑(宋代称“唐石里”),寻找梦中异人所说之地,寻找自己百年之后的“归藏之所”。他们寻到后塘大林谷,看见这个地方果然和梦中景象相同。朱熹很高兴,说这个地形是“风飘罗带”啊。
淳熙三年(1176年)十一月,朱熹的夫人刘氏病逝,次年二月,朱熹葬刘氏夫人于大林谷。他是准备自己死后要与夫人合葬的,所以先把亡妻安葬在此。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病殁于建阳考亭沧洲精舍(即后来的考亭书院),十一月归葬大林谷。当时,朱熹理学被贬为“伪学”,朝廷“伪学”之禁森严,许多与朱熹理学有关联的人受到迫害。尽管如此,却仍有许多弟子和友人不顾个人安危、前来为未熹送葬,人数达到几千人。长长的送葬队伍从考亭出发,走了六天,才将这位先贤的灵枢送到大林谷,使“龙归后塘”。
朱熹墓坐西北朝东南,周壁以鹅卵石垒砌,中央封土,后立大石碑,上面刻着:“宋先贤朱子刘氏夫人墓”字样。朱熹墓前有石香炉、石供桌及石华表一对,均为明代所置。20世纪80年代后,朱熹墓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国内外朱子后裔经常前来祭祀,并捐资在后塘朱熹墓建起“思源亭”。
构造特色编辑
朱熹墓为凤字形;墓址为朱熹生前所择,背倚九龙岩;封土堆卵石垒砌圆形,面积约二百平方米;墓园保护面积约1.5万平方米。墓前立石供桌一张、石望柱一对、石香炉一只
朱熹墓
朱熹墓
;墓后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立“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碑一方,高约二米。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墓道碑亭内立清代墓道碑一方,碑高3.3米,中间刻书:“宋徽国公文公朱子墓道;”上款为:“道光戊申孟冬,”下款为:“资政大夫升学使者彭蕴章敬题。”
朱子墓规不大,质朴无华。墓地面积200平方米,墓园共分三层,顶层为墓室,中为穹隆圆形墓堆,周围用小鹅卵石砌成,石碑立于墓后,高约2米‘宽0.8米,上刻“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二层为墓园,设有长方形石香炉,石供案各一,石烛一对;三层为长形草坪,原不“顺宁庵”等建筑,今无存。透过这质朴无华的布局,我们仿佛感受到朱子“君子固穷”的好风范。
墓园早年建有“顺宁庵”和“翠如亭”。大林谷山下有“宰木亭”,元、明、清三代都在此建有亭堂,称“朱子祠”,为朱子后裔祭祀和拜谒者歇息之所。墓园内原有下马亭遗址,事前石碑上刻:“朱文公墓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通往后塘村的路旁立墓道碑一方,上刻:“先贤朱文公墓道”上款为:“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岁十月望日”下款为:“巡抚福建学院车鼎晋同捐俸建立”。
自古以来,前往朱子墓探访、凭吊者不乏其人,陵墓亦经多次修葺,建“萃如亭”(俗称下马亭),亭内立碑曰:“朱文公墓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明嘉靖年间,为方便前往谒墓的儒学、官员及朱子后裔,还于麻沙长坪和陵墓山下各建一所朱林公馆。
朱熹
朱熹
“南闽阙里”牌坊“南闽阙里”牌坊原立于县城通往考亭西关路口,始建于宋咸淳九年癸酉(1273年),历代均有维修,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修建邵阳公路时,把牌坊移建楮木林山口(即“贤关”路)。新建牌坊为木石结构,三门十二柱,双层檐角翼飞,梁柱漆红,额书“南闽阙里”四个镏金大字,每字二尺见方。此坊古香古色,典雅庄重。
“阙里”指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讲学之地,朱子是继孔孟之后集理学大成者,创立了体系完整,内容博大精深的“考亭学派”,“北孔南朱”,一时成为史坛佳话。后世学者尊考亭为“文公阙里”并建坊表彰,意思是说考亭是“南方孔子”朱熹的讲学地。明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易名“南闽阙里”。惜此坊久经风吹、雨打、雷击,于1953年倾圯。今建阳市人民政府于城西入口处重建“南闽阙里”坊,使这文化历史遗迹重现光彩。
历史足迹编辑
朱熹归葬唐石里大林谷,已有八百年。墓园历代几经兴废。元初修复过一次。明嘉靖年间多次修整。
甲申(1524)年,参政蔡潮购田四十九箩,以为墓祭之资。后巡按御史方涯根据朱熹十一世孙升呈请,在离墓前百步山下建享堂五楹,又去八十多里的麻沙镇建石牌坊三间,匾曰:“朱文公神道。”不久巡按御史白贲接任,继续完成这件事情,并置墓田百箩。
朱熹墓
朱熹墓
丙申(1536)年冬,闽学宪江以达视学建阳,因朱升邀请,拜谒朱子墓,以墓地荒芜,享堂狭窄,命县令李东光重新修葺墓园,复于享堂前加屋五楹,两旁添建庑厢。离墓地三十里建坊门,匾曰:“朱文公墓道。”又于戊戌(1538)年置田一百二十箩。为了便于士大夫谒墓住宿,于墓山下和长平街各建朱林公馆一所。
壬子(1552)年巡按御史曾佩命知县冯继科重整神道石碑坊。
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等整修墓园,建立墓碑和墓道碑。乾隆、嘉庆年间均进行重修。嘉庆《重修夫子墓记》载:“众擎易举,劬用良多。墓道聿新,享堂巍峨,更辟旁舍,讲习切磋。唯贤之灵,唯人之和,克成其美,伊丞有何。”
建国后,文物保护部门十分重视朱子墓的保护和维修,为防不法分子盗墓,今墓室改用钢筋混凝土封顶。开辟了进入陵园小公路和上山墓道,方便游客游览。并于1987年修建墓道碑亭一座,亭内立清道光戊申二十八年(1848年)墓道碑一方,碑文正文为“宋徽国文公朱子墓道”,系资政大夫升学使者彭蕴章敬题。并拟在陵园重建朱子祠,正在兴建中。
1982年省文化厅拨款修缮朱熹墓。
1985年经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10月,文公第三十五代裔孙朱昌均先生率韩国新安朱氏中央宗亲会代表前来拜谒先祖陵园,出资在陵园内建“思源亭”并立碑以表朱子后裔慎终追远之情。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朱熹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熹生平编辑
朱熹(xī)(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
朱熹墓
朱熹墓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但图片太少,只有墓相图及碑图,难以窥其奥妙。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问题-讨论-经验-理论-综合研究≌≌ » 有谁有“江南才子”朱光祖母之墓的图片啊,能否发上来赏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