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166
威望: 1457 点
金钱: 29433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1346(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6-28
楼主  发表于: 2022-08-21 20:31

0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发表于江西


第四个就谈一下“般若无知而无不知”的问题,这属于知识论的范畴——“慧”。真、善、美、慧,没有讲真、善、美、知。一般的哲学家会强调知识,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或者强调那个“智”,理性主义传统逻各斯。但是轴心文明的这些圣者们是强调那个“慧”。这个“慧”就跟知识和智巧不能等同齐观。这个慧是更有一种对知和智的超越,对一切人和事的本质性的把握。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这个哲学家很有意思,他自己并没有留下文字,是他的学生柏拉图留下了他通过对话的一些思想,苏格拉底重要的一个命题就是“认识你自己”。
一般古希腊哲学都比较重视去认识外面的物理世界,苏格拉底、柏拉图可能更具有人文的色彩,如果不能认识自己——自我的话,认识外面的物质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苏格拉底把促进他的雅典同胞的“认识自我”作为自己的一个使命来做,乃至于最后他执着这个使命,都被雅典的陪审团判了死刑了,说他是用邪说误导了年轻人。但他的方法确实是很特异,就是他以对话的形式来解构他人的先入知见,使对方意识到自己原来认为很正确的东西都是不正确的,最后的结果是自己是一无所知的。


这里就有意思了。苏格拉底,别人都称赞他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但是他从来不认为自己很有智慧,但是为什么他人会这么说呢?于是,他就去拜访了雅典的那些精英人士,所谓的陪审团的成员、诗人、将军这些。拜访一圈回来之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说:“大家说我是最有智慧的人,我明白了,我的智慧就在于了解自己的无知。我知道自己无知,才是最有智慧的。”发现了自己的无知,但要建立真正的智慧,苏格拉底、柏拉图同样地认为,智慧是人本具的,不是外面输进去的,对话的方式就是启发心中的智慧,所以叫“知识的助产术”。就是这个小孩是本有的,我只是帮你助产而已,不是说这个知识是我给你的。
中国的老子,正是绝圣弃智。用无为之道治天下,老百姓才安全、安乐,绝圣弃智。如果用智巧来治理天下,这就是所谓“智慧出,有大伪”,有大的虚伪出来了。
在孔子的《论语》里面,有一段话很有意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他就自问:我有知识吗?我无知也。但是有他人来问我什么问题,其实我无知空空如也,没有一个先入知见,没有一个所谓的理论体系,空空如也。根据这个问话的人,叩其两端,来找到一个中道,来回答他。


这里实际上就开始贴近般若的思想了。为什么“般若无知”?实相般若是无相的,无所有相、无生灭相,是离开二元对待的。既然离开二元对待,就无所知、无所见。所谓的“知”,就一定建立一个能所的概念,有能知和所知,主客体概念。“所立照性亡”,这个所、所知,所要研究的对象建立之后,这个能知就有一个客体,智慧的照用就没有了。“有所知”,通过研究,能所对待,知道了它是什么什么,实际上它是分别出去的是非、善恶、美丑,有所知则有所不知。圣人的心是无知,无知就是没有能所的对待,清净本然。无知就是那种心性的本体,没有能所对待。但是遇到境现前,就无所不知。就像一面镜子无心,什么形相过来,就在镜子影现出来。影现出来的那个知,叫不知知之,也可说无所不知。其实在知识论方面,我们就要契入到这个般若的无知的本体,然后产生无不知的妙用,这才叫智慧。而不是说,我们学了很多的名相概念,把自己变成了知识的书橱。但是缺乏智慧,缺乏价值的目标,心性上没有任何的开发,对自我还是非常的茫然。这种知识够不上是真正的力量,真正的力量是般若之力。
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讲,这些菩萨们就是要契入这个无知的状态,般若的真慧。比如有一段,“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用平等心来观三界的所有的现象。佛经讲“平等”,实际上就是谈空的,平等即一相,一相即无相,无相即平等。
“等观三界”。三界是真实的吗?是实有吗?佛法的般若告诉我们,“空无所有”。三界都是幻相,三界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的妄念基础上的,离开妄念就没有三界的所有的东西,空无所有。这种智慧是非常彻底的,现在西方的心理学开始研究这个了,他也开始了解见闻觉知这些东西都是大脑当中的幻相,他们在神经心理学方面也接近这种认知了。我们现在很多的颠倒,就认为三界所有是真实的。知道三界的幻相,不是在这种顽空、豁达空里面,而且要“志求佛法”,要觉悟自己,也要觉悟一切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了。发菩提心去续佛慧命,去度众生,就能开发四无碍辩,“具诸辩才”。

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因地,他是一向庄严净土的过程当中,都是“三昧常寂,智慧无碍”,常常处在那种恒常寂定的三昧当中。三昧就像须弥山,它是寂定的,智慧就像大海。由这个三昧的寂定生起智慧辩才,无有障碍。这种智慧的光明是要度众生的,一切有众生的地方,智慧光明都要到达。
与会的菩萨,包括极乐世界的菩萨,也常常就在这种无知而无不知的状态当中去体悟佛法。“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一切法的性就是空,一般表达为三空——空、无相、无作。在《大般若经》里面表达十八种空,用十八种描述表明一切皆空,无有一法不空,这叫毕竟空,无所有,无所得,要通达这个法性。又能够了解缘起法,通达众生相。众生是缘起法,自性本空,那就是缘起不坏性空,性空不坏缘起,由体起用,摄用归体,体用一如,能掌握得很好。这就是“慧”这个范畴。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