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5岁,父朱松葬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之西塔山。 ur2`.dY>3"
朱熹40岁,朱熹迁朱松墓于白水鹅子峰下。 K-*q3oh
G
.% EEly
朱熹70岁,第三次迁葬父亲! !'EE8Tp~F
前后相隔55年! 6~v|pA jY
婺源四世祖妣发坟高处不胜寒,独缺卫护之砂,贵而不实。父穴改扦于中山之麓,与鹅子峰下“所藏地势卑湿”以及婺源祖地之高峻、亡妻黄坑葬地之低回有莫大关系。对于此时的朱熹而言,低陷卑湿成其羁绊,高环周密为其所喜。建于中山屏围四顾的朱松墓穴,恰好给出了治理朱氏一族当世风水病患的灵应药方,对于起落不定、人丁堪虞的朱氏而言,无疑是久旱之甘霖,及时堵住了发病的源头。这是尤其需要肯定的,也是身处局外之人所无法感受到的。朱熹的行为,实是深思熟虑后的谋定而行,体现了防微杜渐、居安思危的识见能力和过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