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门崇行录》是明朝莲池大师所著。莲池大师(1535-1615),明代高僧,净土宗第八代祖师。大师目睹当时沙门诸多不端的现象,发心力行,搜集了历代大德行谊,分为10项:清素之行、严正之行、尊师之行、孝亲之行、忠君之行、慈物之行、高尚之行、迟重之行、艰苦之行和感应之行,都成一本,目的是给有心向道的人提供学习典范。
有一位僧人问我:“既然已经出家了,该做什么事好呢?”我回答说:“努力修道啊。”他又问:“修道应以什么为本?”我告诉他:“当然是以德行为本。”这位僧人听了很不以为然,他说:“看来你这人也太固执了吧!上等根器的人应从修慧入门,愚钝笨拙的人不妨先修福培基,像你这样宿根深厚的出家人,只要在修慧方面多下些工夫,就足以成就道业了,何必拘泥于德行呢?”我对他解释道:“古人曾言:‘德行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无本不立。’又说:‘凡有才德而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他们之所以能任重致远,必先要具有超凡的器量和见识。’何况出家人修学的是无上菩提的妙道,岂可不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呢?譬如狮子的奶汁,如果不是用琉璃做的瓶子装贮,而装入其他的瓶子就会碎裂;又好比将万斤重的巨鼎,载在一叶扁舟里,哪有不翻舟沉没的?“现在有些出家人,稍有点才学和聪敏,便埋首伏案从事考据注解,舞文弄墨,宛如古代的儒生赶考一样。又才智再高一点的,则从古德临机应缘的对话中拾取只言片语,肆意加以模仿穿凿,并宣之于口,终不免为明眼人所笑。听他的言论,讲得头头是道,似乎比佛祖还高明;可是考察他的行为,却龌龊猥下,比平凡庸俗的人还不如。末法时期的流弊已达到极处。我正为此担忧,因此搜集古代高僧大德的善行,从中选其尤为感人的事迹,归类分为十门。“哪十门呢?首先出家人要舍离尘俗的不良习气,才可以称为僧人,所以把‘清素之行’列为第一门。但如果自谓清高而言行不严谨,那就有可能变成狂狷之士的清高了。修行的人应时时摄护身口意三业,这是诸佛的教导,所以接着列‘严正之行’为第二。严正的品行须要师长的训诲才能成就,而师长正是后学弟子效法的模范,所以接着列‘尊师之行’为第三。生我之身者父母,有此身而后方能承师之教,倘若忘却父母养育之恩,便是忘本。佛制戒行虽多,总离不开以孝为宗旨,所以接着列‘孝亲之行’为第四。《诗经》云:‘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可见忠与孝的道理是一致的。只知道有亲恩,不知道有君德,这是自私的心理。《书经》上说:‘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当今君主能施行德政,世界清平,国泰民安,我们衲子才能悠闲自在地栖身于山水林泉下办道修行,可见英明的君主对我们同样有莫大的恩德,所以接着列‘忠君之行’为第五。如果对朝廷虽能尽忠报效,而不思及惠济万物,则普利众生的道义就不免有所亏缺,所以接着列‘慈物之行’为第六。然而慈和爱很接近,倘若出家人因慈而生染爱,便会成为修行解脱道的一大障碍,所以接着列‘高尚之行’为第七。高尚并非独善其身而舍弃众生,而是必须厚重沉潜,不断累积自己的德学,他日方能更有效地度化众生,光大法门,所以接着列‘迟重之行’为第八。如果迟重端居而无所作为,也是不可取的,所以接着列‘艰苦之行’第九。虽艰苦行持,要是劳而无功,势必遇难而退,然有因必有果,因果不虚,所以最后列‘感应之行’为终篇。“能依此十种行门而修,德行完备,才有资格荷担如来的大法。好比土质肥沃,才可以播下佳种;心地醇厚的人,方能领悟妙谛,也才有成就无上菩提的希望。不然的话,只能算是一个鄙陋的凡夫罢了!假如连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都不具备,怎么能谈得上修学佛道?即使利根多慧,但没有道德的修养,这种具有世智聪辩的头脑越发达,对学佛的障碍反而越大,有什么用呢?”僧人听我这样解释,便说:“佛法贵乎一尘不染,六根清净,何必施行这十种行门?”我说:“我们现前的五蕴,总摄一切有为法;而世界万物以及我身皆由四大所组成,怎能说是无尘呢?”该僧支吾其词地说:“佛法中不是常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吗?”我当即给他一个巴掌,说:“拾人牙慧的人多得如麻似粟,像这样人云亦云算什么,何不把你自己独到的高见说出来?”这位僧人无言可对,很不高兴地站了起来。我笑着说:“你现在满面的怒容,不正是被四大五蕴的尘埃蒙蔽了,你怎么不揩拭干净呢?审慎啊!要想登上高峰,必须从最低一步起行;既未悟道,切不可无知妄说般若而自取罪殃。也不可陶醉于虚名,必须脚踏实地修好德行,竭尽精诚努力办道,功夫到家,自然心地通明,到那时便知虽不废弃万行,也不被尘境所染污;终日不落于空,终日也不着于有。这样才称得上是真智慧,愿你好好用心吧!”我未曾悟道,德行又浅薄,如今编辑此书,只是想补偏救弊,报佛深恩。贤明达理的人,倘若不因人微而废言,切望能辗转流通,告知一切参禅办道的人。万历十三年(公元一五八五年)仲冬日杭州沙门袾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