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悟克勤禅师他家里面也是学儒的,基层知识分子家庭,那么文化基础就不错。后来说他“偶游妙寂寺,见佛书”,偶然地看到了佛书。“三复怅然,如获旧物”,看了三遍,再三再四地看,如获至宝。(他到底看到的是什么书很值得追究,一般这种情况都是看到“中国化佛教”的东西,中观、唯识、阿毗达摩这类“印度佛教”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看来那就是天书,不可能获得认同的。其实今天也还是这样。)我觉得这事情可能和他后来跟张商英交往有点关系,因为张商英也是这样的。张商英在年轻的时候挺嗨的,甚至是反对佛教的,他想要著“无佛论”的,后来也是看了佛经,反而学进去了,张商英看的是《维摩诘经》。这和圆悟克勤禅师的情况有点接近,而圆悟克勤禅师一看就学进去了。这个事情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宋代的文化圈里面,儒家的实力最强。第二,儒家的人对于佛教,具备了各种能够接触到的机缘,或者是因为他们因为卫道(儒)不满意异端(佛道)而主动看佛书,或者是因为偶然的接触而萌发了学习的想法……总之他们就是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佛教。我们前面也提到过范仲淹,据说他小时候就是在寺院里面读书的。所以说宋代的时候儒家(基层知识分子)和佛教的交集是非常多的。圆悟克勤禅师在看了佛教经书以后,就很受启发,有点想出家了(看样子这也是对“向上一招”很有想法的人)。后来呢,他就跑到寺院里面剃发出家了,跟随不同的师父学习不同的经典,“学讲说”,就是学习经论,学教下的内容。他在华严方面有点心得,说得好一点,就是“很有造诣”,说得一般一点,就是对华严宗有一定的了解,这导致他之后与张商英之间的交往就有了共同的话题。——观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