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瘦不下来的真正原因,其实佛经里早有记载!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514
威望: 2598 点
金钱: 26896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703(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05 19:38

0 瘦不下来的真正原因,其实佛经里早有记载!

人一到了中年,往往会有横向发展的倾向,有谓“千金难买老来瘦”。肥胖不仅影响人的形象气质,影响社会活动,也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类疾病。

尽管关于减肥的理论、方法、器械可谓多种多样,可是有的人为了减肥,花了不少钱、试了不少办法、受了不少苦、用了不少时间,但效果仍然并不明显,为什么呢?


瘦不下来的原因


瘦不下来的真正原因,其实《法句譬喻经》里早有记载:人有五事最可肥胖:● 一 贪食
● 
二 喜眠
● 
三 欢乐
● 
四 无忧
● 
五 太闲
五事俱足,必胖无疑。若欲减肥,须要减食、减眠,减乐、多思,多劳,方可解除发胖身重,多愁之顾虑。其实,适当的胖,过去叫“发福”。夏威夷第一任土著酋长选皇后的标准,愈胖愈美;日本相扑,也都是肥肥胖胖的。跳草裙舞的舞者,就是要胖,胖还能赚钱呢。所以当胖就胖,当瘦则瘦,太肥太瘦都不好。过犹不及,顺乎自然就好。所以,减肥也就成为许多现代人的日常重要工作或梦想。那么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能够减肥呢?




有没有办法能够减肥?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时,释迦牟尼佛就提出过一种减肥的理论,据当时的采用者使用后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当然,不是说这是佛陀自己使用减肥的方法,而是根据佛陀的相关思想而归纳出的减肥理论或方法。一、在饮食中修学戒定慧 正如佛陀所说,在吃饭时,能在正念中夹菜、咀嚼、吞咽,将饮食也当做修行,不仅能细腻地品尝到饭菜的滋味,也会在饮食中修学戒定慧,更不会在心灵的昏昧中不知不觉就吃胖了。

《法句譬喻经》里说起:波斯匿王就特别爱美食,一天到晚都觉得自己特别饿,就这样吃了又吃,结果胖得连一般车子都盛不起他,甚至呼吸都觉得费劲,坐一会儿也累,躺一会儿也累,甚至翻身都需要人帮忙。他也觉得这样太难受了,便请佛陀帮帮他,可是到了佛陀那里,他想行礼都弯不下腰来,佛陀倒是耐心地对他说,人容易长胖,主要缘于五种事——吃得太多、睡得太多、安逸享乐、没有忧愁、整天没事干。那怎样可以减肥呢?佛陀说了一个偈颂:人当有念意,每食知自少,从是痛用薄,节消而保寿。波斯匿王听了这个偈颂,知道了佛陀是在告诫他,面对美食应该有自制力,在正念中饮食就可以避免不知不觉吃多了。这样有益于健康,还能添福延寿。于是波斯匿王让身边的人在吃饭前对他念诵这个偈子,他在佛陀的教诲中,一天少吃一匙,逐渐减肥成功,开心地步行到佛陀那里致谢。佛陀乐呵呵地问:“今天怎么走过来呢?你的车马和随从呢?”波斯匿王高兴地说:“听了您的开导,我依教奉行,如今减食健身,全身轻松。所以步行来礼谢您的教导!”佛陀听了啧啧称赞,说:“世间的人不知道生命无常,沉溺在物质的享受中还不晓得修福,这个身体就算养得再好,百年之后不也只能留下一个坟冢。所以愚痴的人才一直侍奉这个身体,有智者则会去守护心念,开发智慧。”二、做到观食平等,保持正念喜爱美食也许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在封建时代,国王、诸侯、权臣、将军、富商之类的人物,这些往往有着相当的权力和经济地位者,大都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更不用说那些胸无大志之徒,更往往会是花天酒地甚至是酒池肉林的,身体怎么会不胖呢?佛说:“世诸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妙境如本住世间,智者於中已除欲。”并不是说外在的物质就是贪欲,而是人心追求适意的享受,随着境界而转才叫作贪心,正如同面对吃这件事,有智慧的人保持正念,便能从中拔除种种分别黏着。
人依靠吃饭而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不能因为食之粗细、可口与否、是否喜欢等,而对不同食物生分別心、嗔喜心和贪欲心,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威仪和庄严,让世人讥嫌。这在佛陀所在的那个托钵游化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食物应当观食平等,不生分别心。这不仅是平等思想在生活中的反映,也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迦栴延所说的“无论粗细,饱足为限”正是此义。弘一法师所说的,盐有盐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表达的也是这种思想。
即使在今天,这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大众虽然不能做到观食平等,但可克服那种对美食的恋恋不舍,而有意识地从“平等”的角度选择食物,当然就会做到营养均衡、全面,为身体健康、匀称打下良好的基础。即使不能真正做到“观食平等”,粗细一如,那也至少也要做到“细食不多、粗食不拒”,远离饮食上的贪、嗔、痴。
三、严格坚持“常节量食”正如智者大师所说的,饮食是资身进道的助缘,如果吃得太多了,就气急心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但如果吃得太少呢?便会身弱心悬,意虑不固。如果吃了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容易心识昏迷,如果吃了不健康的垃圾食品,则容易引发疾病。这都不是修禅定的正确选择。所以经中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什么是“节量食”?《解脱道论》中说:“云何节量食?”“若食饮无度,增身睡重,常生贪乐,为腹无厌。知是过已,见节量功德。我从今日断不贪恣,节量食,谓筹量所食,不恣于腹,除贪灭病,断诸懈怠,善人所行。”显然,所谓节量食即是做到饮食有度、不暴饮暴食。之所以提倡节量食,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随顺胃口,恣意贪食,则会使自己腹满气涨,妨碍修行,也不利健康。唐代著名佛教思想家道宣律师说:“食知止足,故苦消灭,新苦不生,有力无事,令身安隐。”另一位唐代律宗思想家法砺也说,若人饥渴能生身心苦受,是名“故受”。但是,若食不知止,食量过度,则能带来身心苦受,是名“新受”。这样,对于一部分意志不坚定者,也可能会使自己常生于贪乐之中,为腹无厌。这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越吃越馋、越闲越懒的道理。所以,法砺律师说,若食能知足,得免旧饥,则是“断故受”,这样则做到无过分之苦,这就是“不生新受”。
怎么才能做到“节量食”呢?《解脱道论》卷二《头陀品》中说:“受饭食,应自思惟:所须多少?以为常准,不取长食。善知筹量,断无期度,谓节量食。”简而言之就是吃饭前:第一,要对自己的食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看到美食,就失去对自己胃口、饭量和是否需要的正确判断。第二,要做到节量食,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节量,明天暴食,这显然也不是正确的节量食的方法。 一位减肥成功的人在讲其经验时说:“减肥的方法很简单。当我感觉到必须吃第二碗才能饱时,我就坚决不吃了。当我感觉到饭菜很好吃时,我就要警醒自己:千万不能再吃了。”这其实也是一种饮食节量,更是经验之谈。道宣在其著作《业疏》中曾经说过:大丈夫既不能造大过,岂为一口之食而陷没耶?也许可以这样说:大丈夫如果都不能管住自己的嘴,怎么能够成就大事呢!显然,若饮食无度,贪恋口福,就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修学。
山野老朽
级别: 高级版主

UID: 47418
精华: 1
发帖: 1711
威望: 486 点
金钱: 22030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202 点
在线时间: 13331(时)
注册时间: 2010-09-13
最后登录: 2024-11-12
沙发  发表于: 2023-12-06 06:24

  
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瘦不下来的真正原因,其实佛经里早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