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子抱孙”的来历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氏家族的共同墓地。两千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这是中国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群,也是研究中国丧葬风俗的生动教材。却说孔子是周易大家,对衍生于周易的风水学也很有研究。"韦编三绝"就是讲孔子研究易经时,竟把串联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次。孔子去世后,其弟子们按他的夙愿安葬。我们今天看到,孔子墓东为孔子的儿子孔鲤墓,墓南为其孙子思墓。这种布局名为"携子抱孙"。
孔子一生讲究礼俗,按理他死后应入城东的梁公林,埋在他父母坟的下首,因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孟皮埋在了上首。可孔子没有入老林,而是另辟新林,这是为何呢?再说孔子墓园里,"携子抱孙"这种墓葬格局,也有违丧葬礼俗,古往今来独一无二,这个千古之谜,听俺慢慢解来。
传说孔子与妻子亓官氏自得儿子孔鲤后,十分疼爱。等孔鲤长大成人,孔子教他诗书礼乐,亓官氏则张罗着为儿子说亲娶妻。儿媳过门不久,亓官氏就对儿媳左看不顺眼,右瞧不顺心,婆媳时常闹别扭。孔子周游列国不问家务事儿,孔鲤居家可又生性懦弱,母亲常常指责,媳妇也时常埋怨。孔鲤经常两头受气,后因积郁成疾,撇下父母妻儿一命归西。按照礼俗,父母在,子少亡,不得入老林。家人便把孔鲤暂时埋在曲阜城北,想等孔子和亓官氏去世后再将孔鲤起棺入林。
谁料想,自孔鲤死后,亓官氏与儿媳的矛盾日益激化,她便趁孔子不在家里私做主张,将儿媳休出孔门,由自己抚养孙子子思。这样一来,死后的孔鲤又成了鳏夫。按礼俗,光棍汉子不能入老林。
几十年过去了。孔子老了,子思也大了。有一天,子思陪着爷爷出外散步,无意间来到孔鲤墓边,孔子想到自己死后也不能同爱子团聚,不由地长叹一声。他四下一张望,不由地眼睛一亮,这里是片风水宝地呐!回城的路上,孔子很有兴致地告诉孙子:"埋孔鲤的地方,原是周公看好的林地,因周公死后埋在了尧王林里,所以这块地就闲了下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子思心里另有盘算。
又过了十多年,孔子也去世了。子思便说服师伯、师叔们将孔子埋葬在曲阜城北,又将孔鲤的棺木迁到孔子墓旁。按理说,孔子的儿孙都是单传,该是由北向南一字排开,就因孔鲤是鳏夫,所以埋在了孔子身边。而子思占的正是孔鲤的墓穴。这种墓葬格局,名为"携子抱孙",实是另有隐情啊!
子思为了迷惑后人,又编出了孔子看林选墓,和"周占尧王墓,孔占周家林"的说法,后人信以为真,两千多年来很少有人深究。
随着孔子地位的日渐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大时周围的垣墙长达7.25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造园林。孔子受到后世敬仰,其后代又绵延不绝,可见其风水是无与伦比的。
历代不一,如 周 以八尺为一步, 秦 以六尺为一步,后亦以五尺为一步。
唐太宗李世民把自己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定为长度单位“步”;还规定步的五分之一为1尺,300步为1里。据研究,唐代的一步为1.514米,1唐里折合454.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