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举一个实例来说明,我们在看电视报纸等媒体报导一些无法认同的新闻时,常出现的心态是:‘这一些人怎么会做这一类的恶业,他们真糟糕,一定会受到因果的制裁’。当许多人同时这样想时,做了这一些恶事的人,会受到大众心力的影响一直往下沉迷,无法发觉自己错了而回心向善(类似俗语说的‘千夫所指无疾而死’)。我们常常在无意中动了这一类的心念,不觉得这有什么关系。但这种念头实际上是我们的习气,它就是将我们深深的绊在修行障碍中的无形黑色绳索。可怕的是,很多人都这样想时,社会风气会不断的恶化,除了摧残我们之外,也使我们的下一代更难生存。理论上,我们应该在此时发出‘感谢他们的行为提醒我们,要记得更努力修行,才不会轻易犯下同样的错误’的心,并期望他们能有好因缘促使其回心转意。这种感恩坏人的心态,是一种修忍辱波罗蜜的心行,我们周遭会形成一股沛然不可抵御的祥和气氛,除了无形中转化社会风气,也使自己种下顺利脱离修行障碍的善因缘。很多人这样想时,除了做这些恶事的人会很快回心转意之外,我们的心力将能产生互相加持的作用,得到巨大的力量来消除黑业绳索的拉扯。若我们能随时掌握到这一类心念之生灭,则可以轻易的脱离修行障碍。遗憾的是我们即使知道这一层道理,但因为通常不知不觉,每次见到类似的事情时,还是身不由己的犯同一错误。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自然要常发慈悲心、常存感恩心、惭愧和忏悔心,多发大愿心,更需要长时间依照正法努力修行,期望能够在变化气质之后,逐渐了然我们的心念起伏,智慧现前地做自己的主人,不被时时刻刻所累积的黑业(不知不觉中所造)牵引向下沉沦,而有机会解开黑业绳索的纠葛,脱离修行的障碍。
对绝大多数的在家人来说,虽然很不容易当世修行成就,越过修行障碍的阶段进入下一阶段的修行,但要达到变化气质的目标,则不会很困难。为了便于说明,本文暂且将障碍分成两个阶段来谈:初步阶段是在专心修行时的障碍;后阶段则是日常生活中能否修行的障碍。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明显的两种阶段,有人甚至在这前、后阶段之中,纠葛不清、反覆交替而迟迟未能突破,但这种分类法具有便于说明的好处。
从常理来看,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的固定修行方式有诵经、持咒、拜佛、拜忏、打坐、经行、参禅、瞑想等等。不论是那一种修行法,只要持续的时间久一点,就会因身心障碍出现,而进入修行障碍的初阶段(注:这就是有色身就一定会有坏苦的无常观)。而这种持续时间有多长,和身体的习惯有关,例如经行时身体在轻松状态下不断的动,要进入修行障碍阶段就得花上极长的时间(注:所以几乎所有的佛教道场在共修时,都会包括经行或使用绕佛之念佛法)。相反的使用双盘的禅坐对一般人来说,和日常生活的姿势有很大的不同,一、两个小时就会进入障碍初阶了。以一般人常用的诵经法来说明,例如笔者以慢步经行姿态来持金刚经,持第一遍时的舒服觉受无话可说,但开始持第二遍时,偶尔会有杂念出现,持第三遍就会逐渐浮出不耐烦心,持到第十遍以后,不但很不耐烦而且常常会忘记到底是在念那一段经文,需要翻开经文来确认。相反的,当笔者在同样的时间内持不同的经典,则不太会有不耐烦心出现,除非身体不舒服或体力不继。再者,若笔者以双盘的方式,单持一部金刚经,那在第五遍时就会极度不耐烦了。换不同经典或持极长的经典,则可以捱到双腿剧痛出现后,才会有极度不耐烦心出现。综合这些讨论,建议读者从不同修行方法之中安排合理的交替,以得到维持较长的舒服觉受时间为主要的修行法,来滋养自己长远地精进修行的心力和体力,但也要每隔两、三天,至少用一次以单一法门快速进入初阶段障碍的方法,来挑战极限、提升自己。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能否持久,和身体的新陈代谢及修行内容是否不断变化有关。例如打坐时,身体的姿势固定不动且某些部位受到压迫,充满了代谢废物的体液无法顺利回流,变成有毒状态,该部位为了自救,当然往大脑送出求救讯号,要求变换姿势以利血液畅通,便于取得营养和氧气。若我们以心力强制身体不动,无法得到养分和氧气的部位,会不断的送出求救讯息,而且愈来愈急切,使酸麻痛的感觉愈来愈厉害。若将心维持在平稳状态还是使身体不动,则会出现和车祸受伤者血管断裂者同样的反应,脑部发出信息要求无法得到养分和氧气的部位开始造新的微血管和淋巴管,此时会出现极度的剧痛现象。何时才能变成不痛呢?当微血管长成为细小的血管时才算是气通而不痛了。只要有一两个星期懈怠不坐,新的微血管或细血管会被吸收而完全消失,但下次要达到同一程度会难上许多。相反的,若腿一痛就摇动身体甚至放腿,则一直会在外围绕啊绕的,打坐功夫不容易进步(注:有人提到,为什么一定要让腿痛呢?何不改用其他轻松的法门?由于有许多人认同并赞叹苦行的好处,因此这是一种见仁见智的看法,笔者认为和因缘有关)。
对于用来约制心的方法方面,我们的脑部第一次接收到新鲜的信号时,会老实的照单全收。但第二次以后,就会故意忽略其中部份讯号,只挑一些自以为是的地方,和已经储存的记忆作比对以求了解。若重复同样的讯号,脑部会忽视绝大部分的讯号,只检测其中的极小部分,除了不一定每次都作反应,并会插入愈来愈多的其它讯号到意识中。在这时候,会发现妄念很多很杂,也会出现愈来愈严重的不耐烦心。当我们诵经修行时,若重复同样的经文多次,当然无法在后面几次之中,专心而安详的将每一个字诵得清清楚楚(注一:这就是深植在我们内心深处之假我的本来面目,是它为了使其‘善变、善忘、好逸恶劳、持续性的妄想执著’等本质能够维持,以掩盖根本智慧,而发起的一种紧张反应。注二:近年来,高僧净空法师推荐我们持大部经典如无量寿经等,使我们能够回头重复经文的时间拉得很长,就是为修念佛法门的行者,开启一扇避开严重修行障碍的方便法门)。不论是无法忍受的打坐之腿痛或许多其他信号插入意识中,都是属于进入初阶段的修行障碍。
若采用控制呼吸的打坐、诵经、念佛、持咒方法,使呼吸变慢,可以很快就有舒服的觉受出现。当您初次参加道场的念佛共修、早晚课、或法会活动时,会发现有些人将气拉得很长,念了很长的句子或许多声的佛号后,其声音都可以维持不断。在钦羡之余,您也可能跟著做。很短时间之后,确实察觉这样子念可以很快就进入舒服的状态,所以经常如此念。这就是一般需要出声音的共修法会上,大部分人都将气拉得很长的原因。有些人在禅坐时也喜欢应用这一种控制呼吸法,以求容易得到舒服觉受,或者使自己可以轻易的接受腿痛的困扰(注:其实‘直观打坐时的腿部剧痛’也算是开发世间、出世间智慧的一种方式。如能接受它,可以有三种可能:有机会觉照到微细心念的起伏,在当下得到深刻的体验;平常比较容易自动启动觉照心;另外,在痛到极点的时候,由于自我保护系统的作用,可能会将身心系统暂时关闭,在当时若不昏倒,会有一切都与我无关的神秘经验出现,这种体验虽然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但和‘顽空’多少有一点相应,算是一种小突破,可以增强信心。因此禅宗之曹洞宗有些派别提倡只管打坐,就是要修行者不理会舒服或腿痛的觉受。)。我们在紧急时,为了要迅速压制剧烈波动的情绪、或专心求佛菩萨慈悲加被,将呼吸迅速变细变慢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因此平常需要练习好这种控制呼吸的修行法。但这方法有缺点,除非您是需要领众的维那,为了维持法会庄严,必须使带腔的声音愈长愈好,不得已之下,需要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心,以牺牲自己服务大众,一般人不应以它为主要修行的方法。其缺点之一是:控制呼吸是一种很强很粗的念头,不容易放下,也很难察觉比较微细的妄念,其伴随的舒服觉受又会掩盖我们的智慧,而妨碍心念自动变细的过程。由于不易使心念变细,要有所成就当然也较自然呼吸法难上许多(注:例如念‘阿弥陀佛’时,不故意拉长换气时间,也不要求自己一定要念过‘佛’字以后才换气,就是自然呼吸的念佛法)。第二个缺点是:呼吸不是自然的减缓,会造成脑部被动地缺氧,脑部活动逐渐迟钝,身心反应也变慢(注:这是打坐时采用控制呼吸法容易接受腿痛的原因)。久而久之很可能使人心肠变硬,头脑也会变笨(注:实际上此时已经开始进入修行障碍的初阶段,舒服的感觉会愈来愈淡,其时间也越来越短暂,最后会出现烦恼心,但心变柔软的速度极为缓慢)。最糟糕的情况是心肠变硬之余,也出现不容易察觉别人的苦受之‘不慈悲心或甚至残忍心’而毫不自觉。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遗传基因中的IQ因子会劣化,使得宝宝的智商从遗传方面得到的条件变差,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建议在平时的修行中,留意自然呼吸法这一点,不要被舒服觉受所迷惑。(注一:并非所有的控制呼吸法都不好,很多修行法门就是以此为基础,但一定要能和‘空’相应才能成就,即是要能随时放轻松、放下,不执著于舒不舒服觉受的好恶。由于会伴随许多幻相而容易走入歧路,又因为‘与空相应’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极难做到,故修此种法门一定要有明师在旁指点才好。注二:许多高僧大德强调念佛是用心念佛,而不是用口念佛,就是要我们不要使用这种控制呼吸、将气拉长的念佛法。)
什么时候有机会可以脱离初阶段之修行障碍呢?不论是腿痛或脑中自行插入其他讯号,当这一类的讯号太常出现时,头脑会有选择性的过滤反应出现。此种本能反应使得家住铁轨旁的人在火车通过时,不太会受到影响,照样过日常生活。也就是当重复极多次的不耐烦心、得意心之‘起因’或‘随后之反应’相同时,意识会逐渐不予理会。腿痛的起因和反应比较单纯,容易变得很相像,故只要毅力足够、精进心强,可望在一辈子之中克服之。但是插入意识的讯息会重复的可能性相当低,必须要用强制的方法将心约束在单调的环境中,才能逐渐使对不耐烦心的‘后续反应’相似,最后达到意识逐渐不理会的目标。当意识逐渐不理会不耐烦心时,身体可以容易放轻松,身心会变安详,呼吸自然地减缓,其后意识的活动频率自动的减少,妙观察智会逐渐少分现前。当脑中对绝大多数的不耐烦心、得意心都不会引起意识的明显反应时,大约是到了接近成熟的阶段,只要因缘具足,就可望脱离初阶障碍。值得一提的是,每往前进一菩萨阶位,意识能察觉或受影响的深层潜意识活动之范围会愈深愈广,故在修行障碍阶段的修行之中,会愈容易察觉到许多妄念。也由于要调伏的念头更多,进步的步伐会愈来愈慢也愈不容易。比较麻烦的是,在前一阶段容易得力的放松方法,到下一阶段反而容易成为使身心紧张的因子,变成另一种形式的障碍。因此古来高僧都劝我们要随时都当作是初发心,不执著过去的经验。我们无法记得前几辈子的事,很难准确的说出自己的意识,能轻易的察觉多少层的潜意识活动。但是能够很快进入修行障碍阶段,也能很容易找到脱离方法的人,是可以归类为高阶位之‘再来的修行人’,他们能够在一辈子中有几次机会,每次突破一个阶位以上的修行障碍,其境界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对我们常人来说,若修行某一法门不久后就出现得力现象,一段时间后进入严重的初阶段修行障碍,则这一法门应该是前辈子努力修行过的法门,从此处下手努力修行可望较快有突破的机会。以这种角度来看,我们修行不得力,很可能就是在比较高的层次的关系,所以不宜随便羡慕别人的成就。同理,我们也不要看轻修行不得力的人,应常常学习他们面对障碍毫不会产生退心的坚毅精神。
我们能在初阶段之修行障碍中,常常用忍辱和精进的修行方式来提升自己,久而久之,在不相应的修行环境中,虽然仍旧没有好体验发生,但意识能够不太起反应,慢慢就能自动放松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就变成相对的舒服环境,于是身心很容易维持安详,宿世智慧会逐渐被启发,因而可以慢慢体会佛法,并将之应用到生活上,虽然在修行时仍然不得力,但已经是达到‘变化气质’的目标了。
若随后继续努力修行,修行时有短暂的好体验、身心进入舒畅状态的次数会开始增加。这很类似初阶段修行障碍的状态,是一种关键时刻。应该要放下得失心,否则会很快地退回去,重新面对初阶段的障碍。因为此时很可能会想要捕捉身心舒服觉受,而陷入另一种期待有所成就的紧张状态。对于努力持戒的人来说,应该更加注意感恩和忏悔的修行法。而对一般没有持戒的人来说,这种紧张状态极容易诱发补偿心理,比起最初进入修行障碍时,更爱到处找高人求药方,找高僧灌顶加持,或者喜好神通,以致产生退转心。因此,对于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指引更应该殷切的遵行,对顺境、逆境都不太在意,使修行时的好体验不至于引发贡高我慢之心,也能欣然接受日常生活中身心顺畅与否的假相,才能进入修行障碍之后阶段。
突破前面的修行障碍初步阶段之后,专心修行时可能经常达到身心轻安状态,则障碍会转到日常生活中,那是更难突破的‘后阶段修行障碍’。此时轻安状态会对修行的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不易与空、智慧相应,除了可能产生楞严经所叙述的五十种阴魔的干扰外,也会比较没有意愿去注意心念的微细活动,因此极难往前进步。此外,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周遭讯息和身心反应,比起修行时的心念,都算是极为粗糙的讯号。除非努力提起心力,我们很难了了分明微细念头的起伏。若无法察觉它的起伏,智慧不易现前,当然会被因缘所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力。所以从一般的修行法门下手,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近代许多高僧大德,根据念佛法门,劝我们平常要以诚挚心多多念佛、念菩萨圣号,就是一种对治这种修行障碍的方便法门。但如何从一个以上的法门中达到‘安住于忍’的目标,若没有明师随时指点,是相当难的事。专修念佛法门的人在这阶段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被修行障碍所阻碍而忘记要提起念佛心,即使念佛也很容易被舒服觉受所转,而很难以无所求的态度专心念佛。
不论是处在修行障碍的初阶段或者后阶段之中,我们除了要以无所求心,常常亲近善知识,多听、多看他们的著作、录音带、影片、CD,或者找机会多多参加共修之外(注:此时可体会到亲近正统道场的好处),有空应该多多参阅‘原始佛典’以及相关论典和祖师大德著作所讨论的三十七助道品,以便从中得到恰当的指引,如实地达到‘安住于忍’的地步。三十七助道品和大乘佛典所叙述的其它方法不太相同,它是佛陀针对世人所开示的教法,故是相当容易了解及照著修持的(注一:三十七助道品是世尊教导弟子面对各种阶段的修行障碍,而特别方便开示的法门。针对当时的印度人而言,它们应该是最有效、最实用的法门。对于处在末法时代的我们,它仍然是最有效的法门之一。虽然从佛学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属于只求自我解脱的南传佛法,但北传佛法之圣典也将之包含在内,都是以之为基础再加上菩萨道的精神,并强调每一阶段之修持都应该不舍任何法门。若我们以应机对治的方式看待,则可以从这些佛陀的智慧语言中,启发可以解决自己问题的机缘,这就是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注二:一般的新兴宗教出现时间短,尚未累积很多‘如何面对修行障碍’的经验,其信徒若碰到问题,也可以参考这一些世尊的慈悲教诲。注三:练气功的人若要问‘如何面对修行障碍’,特别是发生走火入魔的严重障碍时,详读三十七助道品,应该也能引出灵感,而找到对策) 。反之,大乘佛典中除了四圣谛和三十七助道品之外的方法,比较抽象不容易照著做。因此笔者常提醒自己:‘许多大乘佛典中所提的其他方法,是针对有学、无学的圣人及大乘菩萨而应机的说法,可以用来鼓励只是凡夫的自己。除了诚心念佛、念菩萨圣号之外,不要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用这一些方法,应该常常对照四圣谛和三十七助道品的教诲,避免因为根基不足而弄错方向’。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广论’,以及最近西方比丘尼丹津.巴默的系列演讲著作之翻译书,对于顺应各种修行障碍也很有参考价值,读者也不妨请来参阅。
针对修行障碍,其他密续也提到许多很有效的加行法,例如四加行中修十万拜的大礼拜,本尊法中持诵数百万遍的本尊心咒,打坐数千座等等,读者可以请密典来参考或者去听仁波切的开示。(注一:这一些加行法是转心向道的前行法,因此在修正行的修行法时变成相对轻松,容易得力。但笔者相信加行法也有其‘修行障碍’要突破,同时极有可能会伴随著许多可能是幻相的神秘经验,若没有上师慈悲而明确的指引,并坚守原来的修行法门,很容易误入岐途。注二:密乘中很注重加行法,有四共加行、四不共加行,每一法门还有其前行法,最后再修正行法,就像读大学必须先读小学、中学一样,循序渐进,如此才能使行者转心向法、转法向道、以道消业、以修正果。注三:由于能进入后阶段修行障碍的在家人很少,其修行方法又是大、小、密乘佛典主要内容之一,可谓包罗万象,因此本文只做粗略的建议。)
严格来说,达到后阶段修行障碍的人,似乎不宜谈生下一代的事情。若由于某种因缘,必须要求子女,或者想要为儿女求得好孙子(女),那比起修行不得力的人来说,生下有福报又会读书的小宝宝的机会是更高的。其原因是他的基础,事实上比修行不得力的人高出许多。
不论在修行障碍的那一阶段,当我们仍旧坚守原来的法门一段时间后,心力会变成足够强。即使修行仍旧烦恼不断而且不能得力,但得失心会变淡,慈悲、智慧和定力开始稳定增长,而真正达到变化气质的阶段。也因为日常生活时,身心容易稳定之下,能慢慢的如实体会佛法真谛。所以不论处在顺境或碰到逆境、挫折时,都可以逐渐依据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所施物皆是因缘而已,并无自性)的原则,做到少分的无相布施和持戒得力。由于真正的获得修行的好处,不容易退转,能够持续修行,周遭有许多天龙八部和护法善神围绕守护,恶业众生很难接近和相应,所以有极高的机会和有福报、有定力的众生相应,吸引他们来投胎。(注:若能超越修行障碍,那当然更是不在话下了。)
为了让读者有明确的概念,再以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修行障碍现象的必然性和如何放松身心以面对它。我们的身心状态、假我和因缘的关系可以依次用一个房子、住客和各种住房条件做比喻。当我们开始修行又慢慢得力时,很类似住客勤劳的打扫、整理房子内外,使得居住环境日渐改善,不论居住或出入该房屋都赏心悦目,这时要放松身心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只要是凡夫,一定是‘心行无常’,不会安于现状,久而久之快乐的事情逐渐不再能满足‘假我’的要求,导至坏苦现前,反过来忽略好觉受的存在。再加上修行累积许多功德的推动,主动去改变房子的现状使之更好——整修内部或甚至改建房子。由于我们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所以一般人即使知道这一层道理,也无法阻止这种转变。请您想一想,当整修房子或改建房子时却又必须要住在该处,情形会有多糟,表现出来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修行障碍。假若受不了修行障碍的苦恼状况而改变修行的法门,相当于在整修或改建之半途,更改计划而使环境变得更糟更乱,虽然暂时满足于改变目标的快乐,但是房子内部的乱七八糟状态很快的再次占有整个‘假我’,所以不易再有长久的快乐时光。若就此放弃修行的话,也无法回复以前的单纯状态。在整修或改建房子时,有三种可能:干扰施工,使得完工遥遥无期;若能够不干扰施工的过程,则工程可望在必要的时间内完成;若不但不干扰施工,同时又主动帮忙工人,那一定可以提前完工。平常人在有障碍时无法放松身心,当然会干扰身心的进化,以至生生世世不易出脱修行障碍的窠臼。若能发起出离心或忍辱、精进心,学习放下以放松身心,安住于当时的方法,那就是不干扰施工的好方法。若能够不计较有无放松身心,全心全意接受修行障碍的种种不顺,如实了解那只是假我的表征,将之当成最好的助缘,而一心安住于当时的方法(指自然而然的以修行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不起有没有修行,也没有修得好不好的心),那就是参与施工的最佳状态了。遗憾的是,第三种可能性甚为不易,我们只能偶尔用得上力,因此应转为专注于第二种心态,也就是本文所提的各种方法。
兹再以现代线性控制工程学的理论来说明如何放松身心,有一些古典控制学的课本举一个有趣的例子,要读者举起右手大姆指,并用双眼看著它要求使姆指维持不动。接著要读者用力保持姆指不要动,并说明此时大姆指一定会无法自主的抖动起来。这种抖动过程,线性自动控制学上称为:因为回授控制之增益值(Gain)太大,造成系统不稳定的现象。将这个例子和脑部和身心的关系做类比,可以得到结论:过度注意身心有无放松,只会让身心陷入紧张。我们要维持身心的放松和稳定有两种方式:不要太注意身体状态或专心做事不理会身体。前者相当于使脑部回授增益值维持在很小的状态。而后者则是根本将和脑部互动的回授回路剪掉,完全让身体的反射神经去掌控和保护身心。严格来说,若能达到第二种状态,那是近乎完美或者开悟者的状态,但我们很不容易维持在这种状态。特别是修行障碍现前之际,内心深层注意身心的念头常常会被过度放大,以致会对身心轻微不适之觉受产生敏感。此时,或许可以要求自己若有若无地注意身心觉受,将大部份心力放在当下在做的事。或者偶尔轻轻地起一种观想:告诉自己是身体在不舒服、紧张、痛苦、烦恼等等,是虚幻的假我的幻觉,常住的真我根本不会受到影响,然后专心回到正在做的事情上。
一般读者会面临的修行困扰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不知那一种法门最适合自己?另一种是女众的问题,女人是五漏之身所以修行是不是很难成就?这两个问题牵涉的范围很广,虽然笔者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若因此讳疾就医,可能就难以解决,因此不避诲的在此加以讨论。
针对第一个问题来说,许多高僧大德提到先用三法印来印证。若您在某个场合听闻到某一法门的诠释,应该先以存疑的角度,了解其内容是不是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原则相应,是不是强调因果律和‘戒、定、慧’之修学。目前许多宗教都引用佛典,自行加以诠释,自认为正统。甚至有些新宗教,针对世人喜好速食文化的习性,提出不必辛苦修行,只要方法正确,可以一路修上去不会退转,或者是经过加持后,从此修行一路得力等等违背因果的说法。例如离谱的强调:‘金刚经说法无定法,我师父的法门看来奇特,那是应机的方便,是佛菩萨为了帮弟子直接完全清除业障,而特别提出的秘密法门,是最快速有效的’。世尊在阿含经之中多次提到应该先检测各种不同人提出的方法,再决定要不要接受,换句话说佛法不是迷信,是经得起辩论、质疑和实验的。若一听到人家强调,这些方法是佛、菩萨说的,当下接受,那就是迷信了。佛在楞严经中警告我们,一旦接受邪师说法,成为其弟子,至少和其结缘九世不易出离生死。所以一定要根据佛陀的教诲,相信人人都有根本智,可以在一段时间之后,自行判断某种法门的诠释是否和佛陀本怀相应。
世尊在杂阿含经也提到一个相关的原则:修行需要善知识和善伴党(好的同修道友)。虽然现代有许许多多经典、论典、高僧大德著作可以轻易请得,但一般人很不容易从这一些圣典中得到所有关于个人修行的详细指示,原因是这些内容或许是适用于某一些特定情形之修行问题。同一个人在不同时空环境中,所面临的修行条件会不断的变异,不同的人的问题之差异性更大。故对于诸多不同条件的问题,圣典的内容只是原则而已,还需要略作修正以后才能适用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时代。又因为个人修行问题之对策,通常有差之毫里失之千里的危险,需要有经验的善知识,随时细心观察其状况,以提供其做必要修正的资讯(注:善知识不一定是以语言文字为我们开示,通常是以无言之教静待我们契入),才能使弟子以最快速有效方式修行。常人有好逸恶劳的习气,因此有自动忘记重要事情的特性,若能常常得到善知识的教化、提携、或开示,也可以让我们不要忘了修行和其要点,不会忘记时时提起初发心。有善伴党的好处,除了能随时互相鼓励和互为借镜,以便行者能及时知道自己是否出问题,马上调整修行方式,当然也包括了互相提醒修行方法和原则的好处。独自修行时,需要自己做实验,慢慢累积经验,从错误之中学习如何掌握法门。但在将修行变成生活习惯的一部份之前,假我之随时随地‘健忘’的本质,常会导致我们在一段时间之后忘记修行要点和细节,甚至变成不知如何修行,或者盲修瞎练。故光从圣典、著作、或听闻开示之中找答案,很可能会走一段冤枉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选择一个法门做为主修的主要依据,应该是看看我们周遭有没有可以亲近的善知识,以及经常参与共修的道场,和随时亲近切磋的精进修行道友。若缺乏这些条件,除非是处处有道场和道友的净土法门,即使该法门再好,也不宜冒然选为主要的修行方法,因为它可能使我们很难成就。例如您觉得禅坐很好,虽然很容易到某些地方去上课学习,但您居家附近若不能轻易地找到出家法师和在家居士可以长时请教,则您要再三考虑是否可选为主要的修行法。
现在的有线电视或者CD、VCD、DVD之请购很方便,人人都很容易听闻各种演讲和开示,以得到警策和鼓励。当您在某个场所听到高僧演讲或开示而深受感动,若您已经是个修行人,请不要冒然将之当做修行的主要方法,轻易的放弃您原来修持的法门。常见的现象是在采用的一段时间内效果很好,但久了之后就有修行障碍出现,需要不断地做微细的修正和调整,否则无法更上一层楼(注:只要改用其它法门几星期,您原来的修行法门就会变生疏,需要重新来过)。原因是那一些内容对您来说只算是原则,必须再随时揣摩整理出诸多细节,才能顺应您每日每刻面临的新状况。若有用不上力的问题出现时,我们极难找到那位法师来为我们解决问题,因为他通常有极多需要细心指导的弟子环绕周遭,也有极多事情要他亲自处理,不可能有很长的时间为陌生人慢慢而细心的诊疗。有些人可能会反驳道,禅宗的古籍记载许多高僧大德,参访祖师时不是在一两句话或一阵棒喝之下就开悟了吗?不需要老师花费冗长时间来细心指导。请注意到他们已经有长时间精进修行(至少二、三十年)的深厚基础,加上碰上已经解行相应且有缘的师父,才能水到渠成。
对于女众的修行是否本来就不易得力的问题,印光大师有不同的看法:‘在末法时代,诸多反常,故在家女众修行最容易有成就’。当母亲怀孕时,若怀的是女生,其肚子通常比怀男生的大,怀孕期也比较长。原因是女生的构造远比男生精密、神奇、也复杂多了,需要比较精密和庞大的制造环境,制造的时间也比较长。俗语说女生像水一般的柔顺,就是指其软体和硬体很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困境,本质上和般若智慧相应。男性比较刚强,比较难以顺应困境。而修行的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需要柔软心来面对,故女众在修行时会比男众容易又顺利。总之,从生理之软硬体方面来说,男生的构造和功能都远逊于远女生。理论上比较高级的生物,先天条件一定比较好,若能修行应该比低级生物容易有成就。可惜我们的世界是以男性为主导的,为了随顺众生,所以再来的大德大都现男身,许多经典也说女众要成佛需要转男身。但佛非男女相,法华经龙女成道品更是强调这个论点不是问题。仔细想一想,在面对生孩子的极度痛苦时,女众皆能勇于克服,更何况其他的次要问题。所以不论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只要有意愿,将它们当做绝佳的逆增上缘,直接承担它,再慢慢学习各种应对方法,女众即能逐步日渐放下。例如在面对打坐的痛苦,女众先天上可以在痛到发抖数分钟后才放腿,不会有后遗症。但绝大多数男众由于身心刚强,在痛到发抖一两分钟后即需放腿,否则以后会有畏惧感出现,不易突破。在英国比丘尼丹津巴默的序列演讲书籍之中,有许多相关的精辟见解,女性读者不妨请来增加信心。
另一方面,男众随时需要面临内心深处之各种欲望的挑战,女众则很少有这方面的烦恼。男众行者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色欲的主动性,因为它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而演化来的,是一种在基因中殖入的生理本能:当日子艰苦时,不论雄性动物的身体状况如何,为了延续物种不使断绝,本能上会去攻击雌性以得到传宗接代的机会。演化成人类后,这种本能仍然存在,所以贫穷人家常多子多孙,落后的社会有人口爆炸的危机。不幸的是,修行到关键时刻,和日子艰苦的条件类似,故男众在心理上需要随时提高警觉,以降伏这种根本困扰。而对名利欲的贪求,则是社会环境和教育所促成的,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也变成一种本能性的欲望。故男众对这种不断从心理底层自动产生的业障,也必需要有高度的警觉心,否则会陷入其中而不自知。相反的,女众在不公平的社会思想架构下,若要追求名利,常会感受到巨大的无力感,以至不敢去期望,因此不须要面临这些深层的心理问题。所以,女众应是更具信心。
结语
在世界村及e世代之强力竞争时期中,若我们能培养出先天上就可以充分发挥其脑力的下一代,则不止是您的家庭得利,国家社会也因受惠。若每个人的下一代都是有福报的人,整个社会的未来将充满和乐气氛,大家都在为别人付出,自己也能快快乐乐的过日子,那将是多美好的人生。但愿本书能提供您一个新的思考方向,使人人能为建立一个人间净土,实质上竭尽一份心力。
志谢
感恩圣严师父及普力上师在佛法上的教诲,使笔者能将之运用到生活中,获益良多,从而促成本文的付梓。笔者也要感谢好友和同事王觉宽教授提供有关佛教密宗的宝贵资料。更要感谢大众的支持。祝福大家,阿弥陀佛!
附录:‘如何落实佛法生活化’演讲大纲
民国九十三年九月十八日,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及财团法人慧炬南社主办
动机——佛教徒的困扰
1.许多法门,要选那一个法门?
2.许多法师、居士说法,要听那一位?
3.修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正得到利益?——以上这些都和能否落实佛法生活化息息相关
4.我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找那一位高僧大德,可以得到解答?
佛法生活化的标准
1.得失是否不太重要:
—失意时是否体认为是在消业,得意时是否了解到正在享用福报
2.是否常常察觉自己做错事、犯了戒律、可以做得更好时却未能尽心尽力
3.是否常常体认自己修学之不足
——以上这些都是检测慈悲与智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