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转载经征得作者桐源居士同意。内容出自桐源居士著作《百年堪舆——将帅家国》“金戈铁马 名将卸鞍——蔡廷锴”一节 O%*:fd,o- ++Fv )KY@ 引言: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三省。4个月后,日军再次采取重大军事行动,兵分五路向上海闸北发动突然袭击,中国守军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震惊世界的“一二八事变”爆发。
qt`HP3J& 这是一场未经上级批准、政府不发一枪一弹的孤军作战,又是一次气壮山河,获全国人民声援支持的抗战。英勇的十九路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痛歼日军近万人,军长蔡廷锴由于战功卓著,被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bbvQb+j 鲜为人知的是,开战之前,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受蒋介石之托,约见蔡廷锴,要求十九路军撤退,以免与日军冲突,“倘能撤退,我可报告蒋总司令”;开战之后,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严令十九路军撤退,并责问蔡廷锴:“谁叫你打仗?”
|"i"8~/@<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张、何的撤兵要求,遭到了蔡廷锴的严词拒绝。承受巨大压力的蔡廷锴视死如归,十九路军官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取得了我国对日作战从未有过的大捷。
{pz7ADK< 蔡廷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抗日名将的故乡,感悟不平凡的风水。
J?_-Dg(= `L7Cf&W\l8 位于广东西南的云雾山、三叉山,是蔡廷锴故居的祖山。与祖山的端严高峻相异,故居的结作却是穿田过脉、潜龙入首。风水上的这种特点,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蔡廷锴与他的十九路军起落成败的命运。 |{9&!=/qf
故居侧列的金戈铁马,马帽相夹,鼓角旁侍,是这位农民之子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的风水基础。祖山明火映照,有力襄助其成为杰出的爱国将领。前砂中巨大的马鞍,则是将军命运转折、卸甲归隐的最好诠释。 9?zi 0T.kwZ8 抗日名将 骁勇善战 蔡廷锴(1892—1968),本名廷楷,乳名炳南,字贤初,广东罗定人,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
9^1li2z k{ @~C
C$Y$ 蔡廷锴
4`'V%)M 蔡廷锴出身贫寒,早年追随孙中山,在军阀混战中迅速成长并崛起于北伐战争,1930年5月,率部参加中原大战,同年升任第十九路军军长。
DT[WO_= 蔡廷锴成为饮誉中外的“抗日将军”、“民族英雄”,缘起“一二八”凇沪抗战。1932年初,蔡廷锴率十九路军在上海与日寇血战历33天。日军在十九路军的顽强抗击下,数次总攻均遭败绩,三易主帅,四任总司令,死伤累万。十九路军在这一仗中打出了守土有责的赫赫威名。创造这一功绩的,首推蔡廷锴。
>?|c>HGX 1933年11月20日,蔡廷锴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人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遭蒋介石纠集军队围攻,次年1月宣告失败。
IXC2w*'m 此后,蔡走上坚定反蒋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dLtmG:II 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能驰骋疆场,叱咤风云,既是国民党的陆军上将,又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成为共产党得天下后的国家领导人,活跃于两个不同的时代,蔡廷锴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其祖上风水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tNC;CP#R+ 头戴三叉 铁马金戈 蔡廷锴故居位于广东省罗定市罗镜镇龙岩乡双伦角村,坐坤兼未。
3S{3AmKj? Hh`HMa'q 蔡廷锴故居地形图
>TG# 《罗定县志》认为,位居县境西南部的蔡廷锴故居,山脉属云开大山山脉,发脉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勾漏大山,其实不然。蔡廷锴故居,西为云开大山,东为云雾山,两支山脉均南西—北东走向。故居龙脉,既不是贴近故居西部的云开大山,更不是来自于县境西北部的勾漏大山,而是盘踞、绵亘于故居西南,北上环绕故居东北,给故居构成三面屏障的云雾山。
C8AR^FW 云雾山绵延于云浮、新兴、信宜、高州等县之间,为数列东北—西南走向山地的总称。云雾山虽不算大龙大脉,干龙行度,但也不乏生动,有的地方还很有气势。打响太平天国运动第一炮的凌十八,其故居就坐落在山脉的西缘——信宜县钱排镇北内村。从地质构造上看,方志称山脉为东北—西南走向,并无不可,但在风水上,却是反向行度,从西南起始,向东北绵延开去——不但山脉如此,水势亦总体上自西南向东北倾入西江,汇珠江出海。
.Zm de*b 缺乏强大依托,却不随波逐流,蜿蜒起伏的龙脉,独行于茫茫山海中,义无反顾。与风水意境相合,蔡廷锴前期生死与共的十九路军,成分主要由广东子弟兵构成,既独立于蒋介石的嫡系,也迥异于共产党的红军,独自肩负起救国救亡的应有责任,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军事力量,直至战至最后一人,可歌可泣。
k~IRds@G 钱排镇南面约6公里,海拔1704米的大田顶,是云雾山的最高峰,也是蔡廷锴故居的太祖山。云雾山龙楼起祖,向东北变高大纯石金星,如大将威严挺立,然后再转金水连绵开帐,在钱排镇形成一个半月形的扁平盆地,龙脉至此跌断后重起,约七、八公里后,至合水镇重又跌断,起而为海拔1010米的三叉山。
}dpE> 信宜至罗定走向独特的山脉里,有两座海拔1000余米的大山,矗立在这片山的海洋里,格外引人注目。两山高度相差不到10米,都叫“三叉山”,此是蔡廷锴故居的少祖山。
h)h%y)1 三叉山拔地而起,岿然屹立,先为“头叉”,火星体性,自东南巽方来。之后径直北上,入罗镜镇境,将至结作处,再起高大火星,形如笔架,又为少祖,是为“二叉”。龙脉在30多公里的距离上,数度剥换,二起少祖,其中千峰万壑,嵯峨险要,至宽大尖挺的“二叉”后,别是一番天地。
K8 Hj)$E61 q$7/X;A 巍峨三叉山
Rv Uw,= 少祖之下,龙脉脱老出嫩,变顽为秀。只见一脉从三叉山右膀缓缓而下,降龙入势,委蛇扭曲,连绵开帐。十里范围内分左右两路,一路雄健高峻,径直前行,气宇轩昂,为戈矛、兜鍪,勒马开旗,作白虎;一路呈天梯状,似从天而降,接连抛浪前行,共计20多座山峰,或方或尖或圆,金、木、土、火星变换,向北绕行一圈后,折东北另起落地金星作鼓,为青龙、倚靠。与青龙、白虎的张扬之势截然不同,龙脉在左右分支中悄然透出,呈丝线串珠形次第而下,最后潜龙入首,脉沉田间。故居捉脉而下,准确地建在群山环抱的一块田畴里。
~'VVCtA 看出这偏居一隅之地的不凡,悟透其风水的精妙,是蔡廷锴曾祖父。清末从南雄珠玑巷举家迁居穷乡僻壤的双伦角村,需要一定的眼光和魄力。藏风聚气的故居,屋前有一池塘,聚气之象,显为穴证。故居盖后约40年,蔡廷锴在屋内诞生。懂堪舆、会中医,蔡家三代相传。深信风水的蔡家四代人就住在两进的房子里,守护着这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直至蔡廷锴投军发迹,举家外迁。
I]6,hygs 故居祖山高大,缠护重重,经过充分跌断,穿田过脉,脱卸已然干净。反观故居,后方地势逐步抬高,近枕土、金相间连绵而来的龙脉,远靠峻拔的三叉山北部余脉。绕场而过的青龙砂,弯环如一把天造地设的交椅,妥帖有情。似乎不满足于交椅的高度和单薄,为补强靠山,故居后面约 4公里处,专起金水帐,南北纵贯,三叉山与高大金星雄踞两端,中间一字玉屏横展,作为故居的坚强依靠。从东北往西南穿望过去,两个山列一前一后,一低一高,故居靠得自然端正。尤其是后山列一尖一圆两座山峰,如同一文一武两位大员,稳稳地站立于南北两端。有高大金星雄镇于盆地南缘,使故居的翼侧分外厚实。金星威武峙于左后,也是故居为武为将的一处重要应山。
a
Ju v{ 故居两重靠山的含义,象征了蔡廷锴两个不同时代的经历。靠山厚重,助蔡在惊心动魄的转折中安然度过。先拥蒋后反蒋,蔡不改为国为民初衷;国家政权在国共两党上易手,蔡不损其贵。
9O|k|FD 三叉山,火星禄曜,卓尔不凡,是这片数百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最高峰。山势挺拔端正,木星为体,火焰其上,尖而耸秀,面北而立。山北部,是宽达50多平方公里的罗太盆地。盆地面积适中,水系发达,罗镜河蜿蜒而过,土地肥沃,向为福地。从云雾山发脉而来的龙脉,奔腾近百里,目标就是这个盆地。高耸峻拔的三叉山,俯瞰的也是这一片土地。
d:JP935 表面上,慕盆地的完整肥美,脉从三叉山奔腾而下,建于田畴之中的蔡廷锴故居,理应背靠后面约三、四公里处的三叉山,面向盆地而结。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蔡廷锴故居放着宽大的罗太盆地不要,偏要右转90度,面向盆地边缘之一角,顺着山边一线而望。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情况就偏偏这样发生了。
1{.5X8y1x Y{g[LG`U 龙脉顺来,穴必结逆。蔡廷锴故居的选址和建造方法,验证了堪舆实践的这一普遍规律。
;YYnIb( 实际上,蔡廷锴故居看似超乎常规的做法,却是风水上最为正确的选择。三叉山右膊而下的龙脉结作,已经透露了这支龙脉力量有限的玄机,完全符合南龙结作的一般性特点。堂堂正正的三叉山,要葆其焰,全其节,壮其行,切不可贪大求全,过于直露。龙脉天梯状自上而下规避正面的宽大盆地,星体剥换中突然转身穿田过脉结作,以及面向东北弯环前行的青龙砂,无不证明了龙脉的这一性情。而青龙砂尽头处,连续抛浪如印如鼓,相牵相连又相对独立,这些都在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龙脉行度至此为止,需要就局趋于横逆聚结了。更为重要的是,就在青龙砂踊跃前行的同时,三叉山下作为白虎砂的另一脉相对雄健有力,北出至盆地边缘后,折东连起武曜之山,作为故居的前砂贵证。这一系列风水因素,从朝应定穴的角度规定着故居的位置和方向。
$/"QYSF 另一风水现象也充分证明了故居坐西南向东北的正确性。故居西面的分界镇与罗镜镇之间,有一列长达10多公里的峡谷。峡谷东接盆地,使自南而北的三叉山龙脉面对一片宽达50多公里长的反弓地。若不知通变,顺来顺结,故居将反弓而箭射北方。借力转身,顺左势而右向,弃反弓,走弓弦,得盆地砂水西来东往之神韵,实在算得上是高明的风水选择。
NuR3]Ja\0 “全势不回,虽巧媚端严而亦假。周围拱顾,即奇形怪状而愈真。”顺应潮流,顾全大局,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巧合的是,蔡廷锴戎马一生的经历,与故居顺势而为的风水结作完全一致。
d5#z\E?? 行伍出身的蔡廷锴,外战辉煌,内战也出色。他和他的十九路军,不但令日本军队闻风丧胆,使蒋介石感到头疼,也让共产党吃过苦头。这位北伐时曾先于叶挺挥军攻入武昌城的团长,“八一”南昌起义前与叶挺同居师长职、同时参加起义,分别被任命为正、副军长,因表现动摇,中途脱离了革命队伍。在江西,受命围剿红军的蔡廷锴,曾重创过红军主将彭德怀。人民记住了蔡反蒋抗日的杰出表现,宽容了南昌起义以及让红军付出惨重代价的那段历史。其在国内外享有的崇高声誉,于国家、民族作出的重大贡献,得到了广泛的尊重。
&x)n K “武夫技艺多英豪,战功超擢至大将”,对旁列刀枪的龙穴,风水前辈给予高度评价。三叉山发脉,凸显了蔡廷锴故居来龙的贵气与真切。然蔡廷锴功成一代战将,则全赖前砂。故居前方,一系列的武器兵戈,应有尽有。在蔡廷锴的人生中,这些兵器又都纷纷派上了用场,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P]bU+'> 风水案例中,很少如蔡廷锴故居那样,武应之砂集中地排列在侧翼。先是旗鼓左右分置,安营扎寨。左面鼓山,遮挡住触手可及的罗太盆地,使自身周密回环,藏风聚气。右侧,一侍主马傍而近身,随时候用。右前,狰狞的石山是为高大的戈矛,异样锋利,砍剁自如。这种古人常用的兵器,置放于白虎首,使人不寒而栗。戈矛山旁,继有兜鍪峰相夹,如勇士执戈,站立一侧。再前,有马山东向,山上皆石,其色如铁,呈大马赶小马状。
h.4FY< `i)Pf WdBN “兜鍪,有侧倾之势,曳尾如鳖,亦微带杀,盖横视之则为尖杀耳。有贵星,则为大将。无贵星或龙贱,则军头将校而已。”蔡元定的论述,不但点明了兜鍪的外部特征,还明确了兜鍪贵贱的标准。
iH>IV0
< 蔡廷锴故居前除兜鍪外,贵星重重。一水自山岭流出,从戈矛、兜鍪两山相夹中飞流直下,取名“帝瓮”,足证其曲折婉转。戈矛与兜鍪,有水缠绕,活添了几分威武之气,也给故居风水增添了分数。
:Ny^-4-N 兜鍪,石者为上,土者次之。蔡廷锴故居前砂兜鍪为石,故又名铁帽山。戈矛、马山、铁帽山三者皆石,马上征战的风水特色尤其鲜明突出。风水术认为,金戈铁马与兜鍪同居水边夹峙,必为将威震当代。
O PJ(ub 崇尚风水的粤西地区,早就有人看出罗镜三叉山蕴涵的真龙之气,千百年来慕名踏勘,寻龙点穴者络绎不绝,并留下许多似是而非的谶文。有说“三千粉黛,八百烟花”者;誉称“头戴三叉,脚踏云沙(地名),谁人葬得到,代代出探花”。更有人说此地五星归垣,文笔插天,必出宰相。事实却与当地人的传说开起了玩笑,这里几千年不出宰相,也不出探花,作为三叉山龙脉正结的蔡廷锴故居,倒是出了个名震天下的铁血将军。
6[\1Nzy> 铁马金戈,造就了一代战将蔡廷锴。作为职业军人的蔡廷锴,绝非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对战役战斗的胜败有着天生的敏感和准确预见。这不仅表现在其参加南昌起义时对于战役胜败的把握上,还表现在对于十九路军走向覆灭的“福建事变”的战略判断中。前者,是由于蔡经历、识见所限,没有革命的思想基础和关于中国革命的远大目光,故备受争议;后者,恰恰证明了其确有先见之明,当延期举义的军事主张被多数人否定后,预见事变可能失败的主帅蔡廷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毅然将个人的命运融会在了时代的潮流之中。
;"JgNad 成败龙岩 将军卸鞍 “福建事变”中,蔡廷锴在麾下各军相继投降的情况下率4000广东子弟兵退守福建龙岩,最后被陈济棠收编后缴械,蔡出走香港。出生于故乡龙岩(乡),兵败于福建省龙岩市,加之蔡廷锴四柱年、月、时地支“三龙(辰)出海”,遂有“‘龙’归大海而发,‘龙’缩龙岩而败”的民间说法。风水与命理的相合,增加了蔡廷锴人生的传奇色彩。
xwa@h}\# W<T
Ui51Y 铁帽山
?eDZ-u9) 放着面前的宽大明堂、泼天富贵不要,弃唾手可得的锦绣前程,侧向就局,犯难冒险,动起兵戈,走上一条形窄实宽、时人为之错愕不已的道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建立起救国救民的功业。这是蔡廷锴故居的风水预示,又是蔡廷锴与他的两广籍战友共同选择的曲折而又光明的道路。
x{9$4d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随着十九路军的覆灭,蔡痛定思痛,以争取民族独立,推倒南京蒋介石政府,建立人民政权,组织联合战线,武装抗日为已任。风水上,高大挺拔的三叉山,正气凛然,如同一支火炬一样明耀于南方,照亮着蔡廷锴的故居。预后吉祥,是蔡廷锴本人区别于同时期其他民国将领的地方。
*X8Pa;x 蔡廷锴故居风水缺陷,不在龙身与砂水,而在明堂地势。来龙数十里行度,至结作处穿田过脉,本可后倚少祖三叉山,面向宽大盆地,直龙入首结作,如此明堂,当可另看。但天地造化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行龙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将结作处侧身转向右边,舍大求小,舍远就近,横闪而结。 这种情况,多少令人感到有点惋惜,宽敞明堂不用,似乎削减了真龙大地的贵气和力量。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此地的缺点。它的不足,在于屋前池塘以外,地势逐级低下,再无遮拦朝拱,展露一派堂气无收的倾倒之状。
=F/ EzS 明堂倾泻,风水大忌。谚云:“宁可龙虎或缺,最怕堂气无收”。明堂水倾,龙虎顺随而去,此堂最有亏损。断诀云:“明堂倾倒休夸穴好”。廖氏云:“若是堂倾无落聚,有穴终须弃。故倾倒明堂,纵有龙穴亦须弃置”。董氏云:“明堂第一嫌倾倒,倾倒有砂飞水走,卖尽田园走外乡,更主儿孙多寿夭”。前辈风水师众口一词,皆言倾倒明堂不吉,须弃。
/5y _ < 对于故居存在的风水问题,蔡氏家人似乎心照不宣。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亦曾在家乡与人谈及。当然,他是从破除迷信的角度说的,旨在说明风水不可信,关键得靠自己努力。但不管其是否承认,风水上的缺陷却是如影随形,成为家族内部始终放不下的一块心病,并长时间影响着其后人,尤其在财丁方面。
l`rO)7 故居的风水贵证,林林总总,证得龙真穴的,但明堂倾泻,显为美中不足。既为真龙莫须弃,明智的方法是另寻吉地补缺。
P1dFoQz 三叉山为火禄之星,靠之本为吉兆。经云:“无火贵不至三公。”盖火为万山之祖,蔡氏贵耀由此可判。但是,火星高大,烈焰无制,也会伤身,贵而不永。因此,前朝后靠火禄之山,宜隔穴三、五、十重,离十数里外,或有水拦截,褪去火气为宜。观蔡廷锴故居,后面烈火透天,嫌其近身,水隔不力,当有大起大落,大悲大痛之验。
9v?rNJs 与二起少祖,两座三叉山凌空出世、尖耸插天的景况相合,蔡廷锴一生担纲两大事变。然作为南方龙脉富于变化的一种常态,故居将结作之处突然跌断,穿田过脉,潜龙入首,使所应之人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增加。“福建事变”后的蔡廷锴,历经各种危难,最后死里逃生,与风水上的预示不无关系。
9;fs'R 蔡廷锴故居前朝,置放着一座占地颇大的马鞍。卸鞍,是蔡廷锴故居前砂的一大风水特征。这一特征,与蔡廷锴本人的经历再次吻合。
_71&".A ccwz:7r 前人对马鞍的风水含义,有深刻的研究。鞍形,前朝此砂,应解鞍下马,或攀鞍上马。金鞍玉鞭,鞍辔贵人,出鞍摄马,唤马装鞍,自有此格。但如若鞍只是前砂的一件应星,则需要结合它山判断其归属和功用,比如得将军贵人之类。
~WKWx.ul 前砂有鞍,用马为应;若应星无马,谓无归宿之鞍,不足取矣。又有一样直鞍,若龙本身见之,前昂后俯,两傍有带,鞯鞍分明,却是入贵之格。若以横取之,则须详加检点,不可直谓之贵格也。故经云:“亦兼甲仗兜鍪而言之”。
oQK,#>rv 蔡廷锴故居,前朝不但有马,鞍前再有一枪劲插东方,是为将军贵人之佐证。
JQ9+kZ 马鞍虽为贵证,但鞍大而正朝,有卸甲之义,既可作将军休整再战的象征,亦可成为马放南山,从此弃武赋闲的根据,视情而定。前砂先有马,继有巨大的马鞍横列,此为先有武应,后被削兵权,难于再起。
1^tM%2rP'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福建事变”中落败的蔡廷锴再次请缨抗日,1939年被蒋介石起用为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旋接任总司令;后又被委为第26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桂南会战。但很快,蔡因受蒋介石排挤而去职,闲居桂林。1947年,蔡被授予陆军上将,但同时退为备役,是为无职虚衔。如同马鞍闲置的风水含义一样,蔡廷锴再也没有昔日军中的威权,处处受到掣肘,更谈不上军事上的作为了。
SS!b` 马鞍的出现,预示着蔡廷锴作为军事将领的命运必将发生转折。脱离军职的蔡廷锴,避居香港,流亡海外,宣传抗日救国,奔走民主;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发展抗日反蒋的统一战线;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投身全国政协的筹备工作。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旧军人、新民主主义战士迎来了新生。
[ 此贴被风水一哥在2009-12-28 10:3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