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灯老师开示慈语:
人人提升正能量,社會更安祥,國家更富強。
近年來,世界局勢動盪不安,天災人禍不斷,道德價值觀淪喪,社會風氣敗壞,貪腐案件層出不窮,青少年犯罪率提升,導致民眾人心惶惶,痛苦不堪。追究其原因,乃是大眾忽略了傳統倫理道德與聖賢的教育,念念恒為私利,貪嗔癡慢、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等種種邪思蒙蔽所致。因此,為拯救當前的劫難,惟有在家庭、學校、社會提倡聖賢倫理道德的教誨,積極推動品德教育,並真正落實於日常生活當中,才能挽回世道人心。
就管理學而言,一切人、事、物的管理當中,最難管的,就是「人」;而在「人」的管理當中,最難管的就是「自己」。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曾說:「每個人都想改變世界,卻沒有人想改變自己。」所以如何改造自己、創造自己,並且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乃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最為重要的課題。因之,一個人要成為成功的管理者,必先實踐做人基本的守則,學會管理好自己,才能開創幸福美滿的人生。
中華聖哲的教育,是從四千五百年前堯舜開始,教導我們「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或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生活守則。合而言之,則為孝、悌、忠、信、仁、愛、和、平、禮、義、廉、恥等十二個道德的專案。
在中華聖哲的思想中,「孝」為倫理道德根本的「核心價直」,主張在家要「孝順」父母,乃是教育與修身的根本,可幫助我們放下自我為中心,建立正確的「宇宙人生觀」;出外則要「友悌」--即尊敬長輩及一切社會大眾,放下自私自利的念頭,以建立人生的『服務觀』。
至於「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把別人當成另外一個自己」;而「誠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修持」,以及「凡出言,信為先」與「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的「實踐力」。
「仁愛」就是『聖經』所說「神愛世人」、「愛人如己」的「博愛」。經常親近善知识,學習助人利他、愛護天地萬物的「仁慈大愛」,以拓開心量,提升自己的德行;「和平」則是教我們要時時保持「心平氣和」,常保快樂歡喜的心,活在當下,這是幸福人生的基礎。
至於「禮讓」就是要知道「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以及「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應對進退之間,能忍讓,謙讓、禮讓,並且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道義」就是要能「知恩報恩」,做到「受人滴水之恩,當思湧泉以報」,過一個知義、道義、仁義、情義,恩義的人生!
「廉潔」就是要做一個正直、守法的國民,不貪非分之財,去除貪腐的行為;「知恥」就是要「改過」,因「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只要肯改過,則「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則「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也。
最後,則要立志成為聖賢,因「人人皆可為聖賢」,故要發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期達到「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聖賢境界!
[ 此帖被林家传人在2015-05-20 23:20重新编辑 ]